据记者了解,国内部分院校也在研发无铅钙钛矿电池。颜步一认为:“由于无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与含铅钙钛矿电池还有差距,因此现阶段对其的关注更多还是集中在学术研究领域。”
针对其他质疑,姚冀众也表示,这些质疑可以被归纳为是对钙钛矿稳定性和工艺良率的疑问,都源自钙钛矿研发开始之初学术界遇到的普遍问题,但实际上,国内钙钛矿产业化的机构已经拥有了完整的解决方案,技术均已获得突破。
初备产业化条件
钙钛矿技术产业化起步始于2014年,近两年屡获突破。2017年被列为“2017诺贝尔化学奖”热门提名,可以说,全球众多拥有半导体材料研究机构,都在争相进入其产业化的研究中。
而产业化进程中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是钙钛矿组件的转换效率。据了解,实验室研究数据,自2015年起,经过权威机构认证,钙钛矿小组件(面积大于10平方厘米,小于100平方厘米)的最高转换效率提高了5.3%,发展较快。
姚冀众坦言,现在并没有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量身定制的老化测试。目前,学术界和工业界普遍参考晶硅电池的IEC61215认证标准进行稳定性测试。虽然钙钛矿的稳定性已经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使用寿命还需要有第一批商业化的组件实测才能获得。
据范斌介绍,在采用新的电极材料之后,寿命问题也已经获得解决。
全球均在致力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但国内对钙钛矿太阳能技术尚存疑虑。到底是作为技术储备,还是产业化推广仍颇具争议。
“钙钛矿技术发展到今天,已不是简单的技术储备了。短短几年转换效率及稳定性都有很大提高,初步具备了产业化条件。”姚冀众认为,“就纤纳光电来说,目前正在为量产做最后的准备。国家产业战略、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公司自身研发创新续航力都给了我们产业化得极大信心。”
颜步一认为发展钙钛矿有利于中国技术引领世界的科技自信、节能环保及扶贫等。“由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柔性、透明和彩色的特性,依靠分布式光伏和可穿戴的发电设备,太阳能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人们日常工作及生活;其产品将有望引领未来社会的能源革命,实现发电集成对用电需求的全方位覆盖,为智慧城市、绿色建筑、多能互补建设提供灵活多样的新光伏智能解决方案。”颜步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