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储”可谓是新能源界最炙手可热的词汇之一。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熟,“光伏+储能”将形成一个多元互补能源发电微电网系统,可以实现光伏余电存储,结合储能,达到产能最大化。
“你看,施工人员正在安装组件机架。比起以前的水泥底座,我们最新采用的钢管螺旋桩更环保,这些子阵里的银色支架完工后,就可以安装光伏板,继而实现工程按时发电。”黄希伟介绍,为了能在6月30日前达产,公司组织数千名施工人员每天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地施工。
在工地另一头的物料储备场,每天来来往往近百辆半挂货车负责运送物资。“每天进出这么多货,我们做好管理工作就能为整个工程加快进度献出一份力,所以大家伙干劲十足,希望能早日看到并网发电后的盛况。”黄河水电物资公司电缆设备管理员严世军说。
生态理念融入光伏建设
实际上,这片“蓝色海洋”不仅泛着蓝,还绿意盎然。虽非盛夏,但一排排光伏板支架下探出头的绿草,预示着生的希望。
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多建设在风沙裹挟的荒漠化土地。为了改善环境,黄河水电公司还开展了光伏生态产业种植和光伏支架型研究试验等,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到建设中。
由于这里风沙较大,几乎每个月都要清洗光伏板,而冲洗完光伏板的水正好又灌溉了作物,作物生长又使水土更好地得到保持,光伏板下形成了小型绿色生态园。
生态光伏的运用,使光伏子阵区的风速降低约50%、蒸发量减少约30%。在有利于遏制土地荒漠化的同时,植被形成的绿色屏障还能改善光伏电站周边环境,降低风沙对光伏电站发电量造成的损失,实现了“双赢”。
李辉还说,在光伏电站建设时坚持“两不”原则——不大面积破坏植被,不在支架上焊接。同时坚决禁止现场焚烧垃圾。
黄希伟补充介绍,水光互补工程建设初期,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黄河水电公司专门将环境保护条款写入其中,对涉及垃圾回收、重新利用等作了安排。施工单位同共和县有垃圾处理资质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将现场垃圾回收,统一处理。施工中采取在现场开挖后将土回填播撒草种的施工方案,将现场破坏程度降至最低,草场经过生长恢复期,原有地貌得到恢复,有效保护了草场生态。
如今,昔日的“戈壁荒漠”变身“绿色草场”,绿色植被让一切充满了生机和希望。黄河公司还在共和光伏电站盖起了一座座羊圈,雇当地牧民养羊放牧,昔日的茫茫戈壁“变身”草原牧场。
是的,青海光伏产业正厚积薄发。在这些新型产业基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举措得到落实。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新元素”在我省不断落地开花,完善的产业链不仅带来产业集群发展,也标志着我省正在向新时代绿色发展之路大步前进。
原标题:追光逐日 青海光伏产业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