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电力市场需要需求响应的支撑,电力体制改革离不开需求响应的发展。国务院不仅明确了需求响应和其他需求侧资源在确保电力供需平衡上的重要作用,而且重点提出了深化电价改革以及引入市场机制的目标。同时,有序地缩减行政需求规划以及鼓励用户与电力公司签订可中断负荷合同也是政策鼓励的方向。这些举措应该能够为需求响应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
基于中国现有的电力体制,“分阶段”的方式发展需求响应市场应该更加适合。在最初的阶段,需求响应项目可以考虑比较简单的设计,也可通过试点形式,增强用户对市场化机制需求响应的兴趣和认识。从“用户旅程”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的价值在于更好地促进用户兴趣和学习。把握新电改这一契机,让用户逐渐熟悉电价的市场特性,通过推广分时电价或尖峰电价来增加用户在高电价时段参与需求响应的效益。对于监管机构和电力公司而言,需要通过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核算并精确的定义“系统服务”,从而更好地支持对需求响应“系统价值”的估算。
随着电改的深入,一种将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联系起来的基于时间(或空间)的动态价格机制将会是未来电价改革的趋势。最常用的基于时间的价格机制有三种,分别为分时电价机制、关键峰荷电价机制和实时电价机制,这三种基于需求侧响应的价格机制在外国都有较好的实践。
需求响应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智能电网技术最佳应用领域之一。能源的多样性、分散性、小型化,以及能源流向的不确定性(双向甚至多向),将是智能电网多元化发电途径的重要特征。智能电网尤其强调与用户的互动,而各类需求响应项目恰好是用户互动性的最佳实践。用户互动性不仅颠覆了传统的用户角色、促进了由供给侧主导的电网向需求侧参与的互动电网的转变,也有利于电力供需两侧资源进行动态和自主地协调。
从市场理想状态上讲,实时电价是需求侧响应多种形式中最为完美的一种。这里所说的实时电价,并不是在理论上分析的严格跟踪边际成本的“瞬时电价”,而是将终端用户价格与批发市场出清价格直接或间接相联系的一种电价,又称动态定价。实时电价的替代方案同样有很多种,包括分时电价(含分时电价、阶梯电价和尖峰电价)与“负负荷方案(Negawatts)”(基于在特定时间对消费者减少消费提供支付,包括可中断负荷、可选择合同及需求侧投标等)。
从国外执行情况的分析来看,消费者对实时价格的负荷响应是很显著且持续的,并且价格越高负荷响应强度越大。有研究表明,如果有5%的电力消费实行实时电价,那么哪怕其需求弹性只有0.1,超高的峰荷电价也会降低近40%;如果对10%的零售负荷实行实时电价,假设其需求弹性有0.2,则峰荷价格可以下降73%以上。批发市场有容量约束时产生的极端价格,对零售价格的影响很大,但事实上这种极端价格持续的时间又很短。据统计,在新英格兰,1%的高峰价格期的电力供应占据了15.8%的批发市场电力供应成本(负荷加权平均)。而如果增加需求侧响应将会显著降低这些高峰价格,从而使所有的消费者获益。从中长期来看,更强的需求侧价格弹性意味着高峰价格将不会那么凸显,而是会有更长时间的较高的价格,作为对提升需求侧响应能力的必要投资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