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工作新闻发布会,宣布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这对构建人类气候利益共同体、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对落实党在十九大上进一步确立的各项战略和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碳市场的初心和定位支撑中国经济低碳转型
明确和实现碳排放容量产权并逐步实现有偿分配是碳市场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当碳排放容量不再能自由取用、同时占用(排放)受到限制或排放容量出现稀缺时,作为生产要素的碳排放容量就具有资产性质了。而要利用市场机制配置排放容量资源,即排放配额。在市场上对排放配额进行交易,就需要对排放配额的产权属性和相关权益予以明确清晰的定义,这对于碳市场的有效性和效率具有根本的重要性。现代温室气体排放的测量、报告与核查技术及产权确定的法律规范和商业模式的发展,使得界定和实现排放容量产权成为可能。
根据国内外相关的实践经验和中国现有的法律基础,在排放配额产权安排上可以像土地、自然资源那样先将所有权归为国有,再通过所有权与支配处置权、使用权、受益权的分离,形成具体的国有排放配额所有权的产权结构,解决所有者缺位、受益者错配的问题。
在此前提下,排放容量产权最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分配方法,就是国家在碳市场上有偿拍卖初始排放配额,由那些确实需要,且有支付能力的排放主体或中介在市场上购买排放配额,用于履行将排放量控制在所获排放配额之内的承诺,履约后的多余排放配额可以拿到碳市场中去出售。
企业所拥有的排放配额应当具有充分的产权属性并得到尊重和维护,在碳市场相关规则的制定中(如企业履约周期时长的确定及排放配额交易的便利性)要考虑稳定便利地实现排放配额碳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在碳市场启动之初,由于市场利益相关者在初始接受碳价方面心理准备不足,需要有一个适应和驯化的过程,采取行业基准线等方法分配排放配额,不失为是一种启动碳市场的可行策略。但从更加宏大和长远的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视野看,从碳市场健康有效发展的标准出发,这个基准线配额分配方法只能是启动碳市场的一个短期策略性方法,而不应固化为一个长期或永久的方法。
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该方法是基于一种凌驾于市场主体之上的智能和道义权威去分配排放份额,但在应用于分配排放配额时难于摆脱制定分配标准的权威专业机构和专家的利益冲突 。而且分配配额时过于依托企业自报排放数据会引致企业报数与政府分配配额之间的策略性博弈,所有这些都会拉高碳市场交易成本,从而削弱其效率和效果。
因此,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法的中长期改革调整方向应当明确为逐步提高有偿拍卖的比例,让企业和消费者作为市场中独立的决策主体,根据公开碳价和只有自身才真正了解的真实成本信息去做出买卖配额的决策。
中国碳市场建设的启动工作方案得以公布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关于碳市场改革顶层设计的讨论并未结束。建设发展碳市场面临着诸多风险,需要认真防范。关于如何避免碳市场的低效风险,确保它发挥既定作用,更应当引起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碳市场从业者的关注。
作者:邹骥 来源:中国能源报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