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光伏产业回顾

2017-12-25 11:06:58 太阳能发电网
  光伏产业发展的深远意义深入人心,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法》刚刚实施时,光伏在普通百姓眼中还只是一个生涩的概念性词汇,社会认知度极低,主流媒体不屑一顾,而光伏技术的应用普及度则基本谈不上。随着新的能源革命的来临,人类社会正在向一个全新的可再生能源时代过渡,各国都在积极行动,加速推进能源转型,可再生能
 
  进出口量不断增长,“两头在外”情况得到改善。自2010年以来,随着中国光伏产品产量的不断增长,多晶硅进口量与太阳能电池出口量也不断扩大,2015年分别达到11.6万吨与24GW,分别较2010年增长144.2%与140%。但由于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多晶硅进口金额与太阳能电池出口金额出现下滑。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多晶硅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国光伏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多晶硅依赖进口与太阳能电池依赖出口的情况不断得到改善。多晶硅对外依存度与太阳能电池产品出口占比已分别从2010年的51%与90%下降至2015年的41.3%与52.4%。

  生产技术与产品性能不断提升,生产成本不断下降。
中国已掌握万吨级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工艺,流化床法多晶硅生产技术也开始产业化生产。多晶硅生产平均综合电耗已降至90kW.h/kg,部分企业甚至已低于70kW.h/kg。晶硅电池生产的每瓦耗硅量由2010年的约7克降低至目前的5克左右。产品性能也得到不断提升。单晶及多晶电池的产业化效率分别达到19.5%和18.3%,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部分企业生产的N型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2.9%。主流组件产品功率达到260—265W,较2010年提高近13%。在生产工艺水平的驱动下,产品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先进光伏企业的晶硅组件生产成本已下降至2.5—2.6元/瓦,多晶硅综合成本已降至9万元/吨以下,系统装机成本降至8元/瓦以下,度电成本降至0.6—0.9元/千瓦时。物美价廉的太阳能光伏产品为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内光伏市场快速扩大,市场应用逐步多元化。“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及配套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使光伏发电规模加速扩大。2015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量达到15.13GW,自2010年以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6%,至2015年底累计光伏装机量达到43.18GW。光伏应用模式逐步多元化。目前,大型地面电站仍然占据中国光伏装机总量的80%以上,电站开发呈现出与水力发电、农业、养殖业、生态治理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受政策拉动,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也不断扩大,主要分布在电力负荷比较集中的中东部地区。光伏水泵、光伏路灯、光伏树及光伏消费品等光伏应用产品形态逐步多样化。

  政策环境逐步优化。在金太阳工程与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政策的拉动下,中国光伏发电市场快速增长。特别是2013年,为扩大国内市场、规范行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4〕号),在市场启动、产业规范、贸易纠纷和配套环境等方面做了相应表述。后续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国家能源局等各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行业规范发展、明确了电量补贴管理办法、规范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行管理、加强光伏发电并网工作等。此外,金融机构如银监会、国开行等也在积极与行业主管部门合作,根据“国发〔24〕号文件”精神出台金融扶持政策。加上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刺激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逐步完善。

  发展过程跌宕起伏。“十二五”时期,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经历了产业大起大落的阶段。“十二五”初期,受光伏产业暴利以及地方政策引导,光伏制造业产能迅速增长,并且产能分散。2011—2013年初,全国光伏产业盲目性扩张的后果开始集中显现,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光伏行业几乎全线亏损。2013年下半年以来,在中美日等新兴市场拉动下,国内光伏产业逐步回暖,主要企业产能利用率逐步攀升,但中小企业却很难获得订单,产业发展呈现出“大者恒大、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产业集中度逐步提升。多晶硅方面,2014年国内前10家多晶硅企业产量共计12.5万吨,占国内总产量的92%,较2010年提升15个百分点。前10家组件企业产量合计19.7GW,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5%,较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

  企业走出去步伐逐步加快。为开拓国外光伏市场,同时受海外频繁发动对中国光伏产品贸易保护调查的影响,中国光伏企业通过海外设厂、投资建设光伏电站等方式,实现国际化布局,走出去步伐逐步加快。阿特斯、保利协鑫等龙头企业在加拿大、美国和日本光伏项目储备达到700MW以上。部分企业选择在终端市场建厂以贴近市场,如中电电气在土耳其新建电池及组件工厂;部分企业到成本洼地建厂以降低生产成本,如英利在泰国新建组件厂,卡姆丹克在马来西亚新建硅片厂。另外,也有企业通过签订代工协议,以规避“双反”税率,绕道布局全球市场,如昱辉阳光已在7个国家建立了长期代工关系。

  兼并重组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兼并重组过程中的政策性障碍,金融机构也在通过相关政策性基金支持企业加强兼并重组。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国内光伏行业发生兼并重组事件共15件,而在2010年行业内鲜有兼并重组事件发生。同时,随着市场的良性发展,光伏行业“马太效应”进一步发酵,那些竞争力不强、经营情况不好的光伏企业将逐步被市场淘汰。以浙江省为例,截至2014年底,全省光伏企业数量为260家,同比减少了110家。

作者:王勃华 江华 王世江 金艳梅 来源:国家发改委 责任编辑:wutongyuf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