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项目建设场地防洪、内涝问题及解决方案
4.2.1灰场原状及排洪标准、排洪设施简介
电厂灰场为二级滩涂灰场,灰场坝内汇水及坝外潮位的重现期为:设计标准30年、校核标准100年。
灰场的东部现存1-1#水塘、1-2#水塘,塘底标高约为2.5m,两塘之间新建道路下埋设有D=1.0m的排水圆形涵管。实测的灰场现状地形图显示:灰场中部及西部的主要贮灰区,贮灰高程在3.5m~11.2m,灰场总体地形呈北高南低的形态,贮灰区的中南部现有一条排洪水冲刷灰渣自然形成的由东向西的排洪沟道,沟道底标高8.0m~4.5m。贮灰区场地内地形起伏较大,主要有四个水塘,一个开挖灰渣形成的低洼区。(1)灰场西北角水塘:原灰场设有两座排洪竖井排出该水塘的汇水至场外;(2)灰场中部现有一开挖灰渣形成的水塘,塘底标高约约6.14m;(3)灰场东南角水塘,塘底标高约约3.2m,为电厂预留的事故灰场区,从场外南一环路南侧的2#水塘汇集的洪水,通过南一环路下4.0m×4.0m的桥涵后,经该水塘流至自然形成的排洪沟道;(4) 紧邻1-1#水塘的西侧为3#水塘,塘底标高约约6.0m,3#水塘的水经自然形成的排洪沟道排到灰场西南角的灰渣低洼区;(5)灰场西南角的灰渣低洼区,为灰场目前挖灰形成,低洼区的底标高约在4.5m~7.20m,整个灰场范围(除西北角)的汇水,通过灰场中南部的排洪沟道及灰场的贮灰坡面,最终汇集到该低洼区,该低洼区原灰场设有三座排洪竖井排出灰场的汇水至场外。灰场各水塘位置及新建排洪设施布置、原有排洪设施布置如图三、图四所示。
图三 灰场各水塘位置、新建排洪设施布置
图四 场原有排洪设施布置
1#、2#排洪竖井位于灰场西北角水塘,竖井内径D=1500mm,井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井筒为砖砌结构。两井串接,采用1.2m×1.6m的钢筋混凝土涵洞向西穿过灰场主坝将塘内的洪水排至场外。1#、2#竖井均可以排水,但结构均呈现一定程度的破坏,现状如图五(一)、五(二)所示。
图五(一) 1#、2#竖井现状图 图五(二) 1#、2#竖井现状图
3#、4#、5#排水竖井位于该低洼区临近灰场主坝,竖井内径约D=2500mm,井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井筒为砖砌结构。三井串接,采用约2.0m×2.0m的钢筋混凝土涵洞向西南穿过灰场主坝将灰场内的洪水排至场外,暗涵排出口已建消力池一座。3#、4#、5#竖井均可以排水,3#、4#、5#竖井的井筒被凿开孔洞,4#竖井的井座被凿开一较大泄水口,井座钢筋外露,3座排洪竖井的结构均呈一定程度的破坏,竖井、暗涵出口、消力池现状如图见图六(一)、图六(二)、图七、图八。
图六(二) 3#、4#、5#竖井
图七 竖井暗涵出口 图八 消力池
因灰场原竖井涵洞的排洪能力不足,灰场遇大洪水时蓄水水位过高,后来在灰场西南角竖井处,增设了一条溢洪道。溢洪道宽9.0m~12.0m,入口标高约12.0m,下穿马路处采用预埋8根外径D=1.0m的钢筋混凝土圆涵,涵底标高约11.0m。当灰场场内洪水位超过12.0m时,部分洪水通过溢洪道分流外泄,以保证灰场的安全。溢洪道及预埋的钢筋砼管道现状如图图九、图十所示。
图九 溢洪道 图十 钢筋砼管道
灰场封场后,根据光伏电站规模(60MW)确定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计算对应标准下的洪水量及内涝水位,站址区域50年一遇高潮位为5.24m,50年一遇洪水位约9m,场地将完全被淹没,淹没深度2-5米。原溢洪道因溢流口标高约12.0m,无法发挥排洪作用,灰场原有的竖井排洪系统,因排洪能力不足,且结构已发生一定程度的损坏,故需新建排洪设施,原有的排洪系统继续保留使用,新建排洪设施对原有的排洪竖井及溢洪道不会产生影响。
作者:曾华锋 林国楠 宗清 来源:太阳能发电网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