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峰:全国碳市场启动经慎重考虑

2017-12-20 08:44:20 太阳能发电网
  1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在京宣布,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电力行业)》(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印发标志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  张勇说,方案明确了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明确了将
 

  “多方考虑、平衡之后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澎湃新闻:是不是可以认为选择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这个时间节点不是一个偶然,而是必然?
  李俊峰:
选择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首先,2016年《巴黎协定》要生效,2018年要进行初步盘点,试评估《巴黎协定》的效果,而中国总要做些事情。所以选择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来证明中国在切实履行以实际行动实现其承诺。习近平主席几次表示中国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巴黎协定》的执行,要全面地履行自己的承诺。因此这是选择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我们从2013年就开始了市场化的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市场化改革作为深化改革的总基调,即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启动碳市场的目的就是让市场在碳排放这种资源的分配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因此,选择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第三,我国从2013年开始到2016年进行了三年的市场化改革,有了一些比较成功进展,同时也面临外来压力,一些国家质疑我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是有不完善之处和问题,但是我们在尝试、我们在努力,所以我们要推动市场化的改革,即便是碳减排这样比较难以市场化的领域,我们都要去尝试市场机制,表明我国在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上是认真的、努力的,也是砥砺前行的。
  澎湃新闻:2016年发布的发改委文件中提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阶段将涵盖八个重点排放行业,但现在只纳入电力行业,是否意味着碳市场推动过程中有很多困难?
  李俊峰:
市场经济的建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在整个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的阻力和困难需要克服。
  首先,在所有改革中,电力系统改革是比较早的,2003年开始实施了厂网分开,2015年的九号文就提出“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改革新思路,因此把电力企业,特别是发电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时机比较成熟。
  第二,电力系统的碳排放统计和数据相对比较完整、透明,在交易规则上比较可靠可行。
  第三,制定电力行业与碳减排相关的技术标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些。电厂在哪儿都一样,但餐饮业就完全不一样了,山东人做馒头和江苏人做米饭完全不是一回事。在技术考核的标准上,电力系统技术标准比较统一,所以首先把电力行业拿入全国的碳市场运行,以此也可以在碳市场设计及管理等方面积累更多的经验,为其他行业的进入奠定基础。
  中国太大了,有各种各样的矛盾需要解决,在做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其技术及管理水平,同时扎扎实实地做好其他行业进入全国碳市场的准备工作。电力行业早在2008年就有了基准线,其他行业还没有,但它们可以参照电力行业,把基准线、把排放标准、定额、核算搞清楚,大家取得共识,做好了准备工作,做到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
  澎湃新闻:国家发改委在启动全国碳市场之前,已经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李俊峰:
准备工作包括配额分配,选择交易所,选择注册登记系统,进行压力测试,调研包括哪些行业可以做、哪些行业还不成熟,也和地方政府进行了广泛的沟通,也在部门之间进行了沟通。
  中国确实和普通的市场经济国家不一样,我们各种各样的机构很多,比如企业有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国企还有央企、地方国企;我们有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比如民航加入了国际航空联盟,要面对国际竞争,我们的电力行业是全国范围内的竞争,还有一些行业是地区内的竞争。对于不同的行业,我们都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沟通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工作。
  目前只将电力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方案,可以说这个方案在目前来说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案。此次为什么没有把八大行业纳入全国的碳市场?为什么还要进行试运行等,这都是大家经过了多次沟通、考察研究、平衡之后达到的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根据事权划分明确中央和地方责任”
  澎湃新闻:过去四年,七个试点地区碳市场有哪些得失?
  李俊峰:
首先这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尝试。这七个试点省市都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尝试结合市场手段和政府作用,对规则制定做了很好的安排,为全国的规则制定,如何规范市场,政府到底能做什么等问题取得了经验。这些经验也吸收到这次全国碳市场的规则制定中来。
  第二,通过七个试点省市碳市场的运行,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不论是交易、盘查、核算、管理等方面,我们都建立了一支很成熟的队伍。虽然这支队伍用在全国碳市场上还存在不足,但总而言之通过三年多的试点,我们培养了一批人才。
  第三,通过七个试点省市碳市场的运行,也使得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能够被大家慢慢理解并已形成了共识,大家都觉得通过市场机制可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其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从过去的抵触不接受,到现在大家都期盼着国家发改委尽快启动全国碳市场,希望国家加快进度。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启动碳市场是一件好事情,由此可以看出试点的作用功不可没。
  澎湃新闻:很多分析指出,在碳市场建设当中有几个关系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低碳的关系,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还有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试点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关系。你怎么看这些关系的处理?
  李俊峰:
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国际上,我们经常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那在我们国家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也必须考虑周全。同时也要注意长期发展和短期发展的平衡问题。因为减碳是一个长期目标,是20年、30年、50年的目标,对当下的经济不能造成损害,同时又要有利于长期的发展,所以在技术和机制方面都要取得平衡。
  从经济发展角度,我们说是空间上的平衡,同时我们还有时间上的平衡,就是现在和未来都要考虑到位。
  碳市场是全国性的,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责任都在地方,碳减排的责任也在地方。那么这就要根据事权划分,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和中央政府的责任。
  但减排的重要行为是在企业,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处理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不能横加干预,但是也不能放任自流,要监管市场和规范市场,也要让企业在市场这个大海里自由游泳。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各级政府制定各项政策必须统筹考虑的问题,碳市场的建立,也必须综合考虑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至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其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出最佳平衡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者缺一不可。
  七个试点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之间,如何把好的经验放到全国碳市场的运行中,把不好的做法或者有缺陷、不完美的东西剔除出去,这是我们开展试点的任务。所以说,我们要认真总结七个试点碳市场的经验,并且在试运行过程中逐步纳入,逐步调试。 


作者:卢梦君 来源:澎湃新闻 责任编辑:wutongyuf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