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湖北省能源局牢固树立“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的三线思维,坚持创新驱动,深入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供给、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着力构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日前,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甄建桥就湖
问四:作为农业大省,我省秸杆等生物质资源丰富,生物质能源开发起步较早,但生物质能源的规模和占比仍然不高,制约生物质能源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生物质能源在我省“十三五”能源规划“版图”中的定位是怎样的?
答:我省生物质能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包括农林生物质能、垃圾生物质能和养殖场畜禽粪便生物质能等。截至2015年底,全省生物质发电并网装机容量65万千瓦,占全国5%左右,生物质能产业已初具规模,但从资源和发展潜力来看,我省生物质能总体仍处于发展初期,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社会各界对生物质能认识不够充分,导致生物质能发展受到制约。二是农林生物质原料难以实现大规模收集,畜禽粪便收集缺乏专用设备,能源化无害化处理难度较大。三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生物天然气和生物质成型燃料仍处于发展初期,受限于农村市场,专业化程度不高,大型企业主体较少,市场体系不完善。另外还包括标准体系不健全、政策不完善等。“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因地制宜,结合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布局生物质能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质发电开发,推动生物质沼气、液体及固体成型燃料的综合利用,推动各类生物质能的市场化和规模化利用。到2020年,新增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35万千瓦,累计达到100万千瓦,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1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14亿立方米,生物燃料乙醇、柴油等液体燃料年利用量60万吨,生物质能年发电量达40亿千瓦时。
问五:随着一批大型电源点项目建成,我省在全国电网中枢纽地位凸显,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我省规划建成全国能源通道汇集中心、区域能源集散中心和储备基地,将重点实施哪些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答:重点从煤炭储配基地、油气长输管线、电网三个方面推进我省能源通道建设,构建高效能源流通体系。一是加强煤炭物流建设。推进荆州江陵、武汉阳逻、襄阳余家湖、宜昌枝城等煤炭物流储配基地建设,打造煤炭储备、物流配送、加工增值和区域交易中心。推进以保障恩施、宜昌山区生产生活用煤为主的专用储配设施建设,解决优质煤炭替代问题。二是加强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荆门-襄阳、襄阳-十堰成品油管道工程、潜江-监利原油管道工程和三峡枢纽成品油翻坝运输宜都至秭归管道及配套工程。积极支持川气东送扩能改造、川气东送二线等国家天然气主干管道湖北段建设;推进恩施-来凤、孝感-大悟(广水)天然气管道等省内支线、联络线建设。“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开工建设油气管道长度3000公里左右。三是加强电网设施建设。建设能适应省内、省际、区域、全国联网,各等级电网发展的现代化电网,实现“两个分层网架,三个受端电网”的目标电网,满足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的需求,满足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需要。按照电力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对列入国家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陕北直流、渝鄂背靠背等接纳外电项目及其配套工程项目,结合湖北省实际需求与承受能力,适时推进。
问六:电能消费水平是反映一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目前我省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人均电能消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电压低,电压不稳,是制约农村家电普及率、使用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进一步释放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答:我们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电网一直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之一。为补齐农网建设短板,我省近年加快推进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作。省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签订了农网改造升级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湖北省2015-2020年争取投入农网改造资金600亿元以上。
按照国家新一轮农网改造有关要求,结合湖北实际,我省提出了“十三五”期间“五年三大步”农网改造工作部署,即:2017年基本消除全省农网存量低电压和供电卡口,完成全省贫困地区、新型小城镇、中心村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电网改造升级,2020年建成全省现代化农村电网体系。
2015-2016年,全省农网总投资达到280亿元以上,其中2015年实现中央预算投资和总投资全国双第一。2017年农网计划投资100亿元以上,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91亿元。目前我省已率先在全国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攻坚战,全省34516座泵站、21850个自然村接通动力电,4664个小城镇(中心村)供电更加稳定,农村电力消费实现了大幅增长。
作者: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