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命的李河君与汉能的能源传奇

2017-11-07 12:06:02 太阳能发电网
  这张图表里,是中国总装机容量最大水电站中的十三座。三峡、大唐、国电、华能、中电投等众多央企或国企的名字之间,民企汉能控股是个特殊的存在。其主导建设的金安桥水电站,是全球水电史上罕见的由民营企业施工建成的、百万千瓦以上装机的水电项目。    对于这个独特的样本,很多水电行业的资深从业者都会感慨三个“不易”:金安桥项目能够
  
  “晚进半年根本没我们的戏”
  
  和建设金安桥水电站所遭遇的困境相比,对高考分数的倔强一博,在木京水电站的力排众议,都只能算是小意思。
  
  水电投资大,且周期长。火电一般投建两年就可发电,而水电的周期要长很多。当时的大部分国企,都在做火电,不看好水电。
  
  以金沙江项目为例,上世纪60年代,就有人提出做水电的设想,当地百姓已经盼了半个世纪,却一直没有进展。刘兴荣记得,一位当地的市委书记,从副县长做到市长,20多年一直试图推动这个项目,却无人理睬。
  
  汉能最初也遭遇同样的冷遇。
  
  当时云南省的态度充满狐疑,水电项目怎么能给民营企业?但在2002年,并没有一家国有电力企业愿意投身其中。
  
  “云南省对我们考察后感觉不错,于是就给我们了。”刘兴荣回忆,“李河君是早进金沙江半年,晚进半年根本没我们的戏。”
  
  但随着年底的电力体制改革,国电公司完成分家,有不小的生存压力,再加上2003年的电荒,水电资源开始被疯抢。
  
  李河君到手的6座水电站,最后只剩下金安桥,而且随时面临被“截胡”的可能。
  
  当地政府、国家相关部委的疑虑,国有电力企业的虎视眈眈,反而坚定了李河君把项目做成、做好的决心。
  
  施工中,电站导流洞、大坝土建和金属制安工程,需要挖掉730万立方米土石方,浇筑440万立方米混凝土。此外,还需要1180万吨人工砂石料。
  
  工程难题可以由专业队伍解决,但严峻的考验,来自巨大的资金需求。尽管有银行批准的授信,资金依然吃紧。李河君开始四处筹钱。
  
  2008年8月,各大银行接到银监会通知,暂停对金安桥水电站贷款。“我们的资金流一下子就断了!”刘兴荣说。截至2009年年中,金安桥水电站已累计投资90多亿元。
  
  李河君曾经回忆,为了应对高峰时期每天1000万元的投入,汉能把前些年建设的效益好的优质电站一个一个地出售。“这些项目都凝聚了汉能人的心血,其中最可惜的是青海尼那水电站——汉能在2003年以12亿元收购,当时已并网发电。在最困难的时候,汉能将多年积攒下来的风险准备金全部投了进去。”
  
  但当时全体汉能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力量:“我们汉能没有不可能。”在这股信念的支撑下,他们一干就是8年。
  
  时至今日,站在大坝前,李河君仍会记得当时的艰辛和热血。所有的疑虑,质疑和不信任,都在金安桥水电站落成的那一刻,烟消云散。
  
  “别人不要的,正是我们的机会”
  
  从国企手里面抢肉吃,有多不容易,李河君最清楚不过,因为他有最丰富的经历。
  
  从水电开始,李河君一脚踏入清洁能源领域,并决定选择这条路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其后,汉能投入大量资金,分别对潮汐能、秸秆发电、地热能、燃料电池、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据李河君回忆:“2006年的时候,太阳能的发电成本还是3-4元钱人民币,业内很多人判断,太阳能发电成本降到1元钱以下要30年,降到5毛左右需要50年,然而在短短3年时间里,这一点就变成了现实。”这彻底改变了李河君对太阳能产业的看法,他从中看到了能源发展的未来趋势。
  
  只不过,李河君这次依然没有走“寻常路”,他选择了当时还不被业内看好的薄膜太阳能。
  
  “别人不要的,正是我们的机会。”刘兴荣这句话似乎道尽了李河君的艰辛,还有眼光。
  
  有个汉能朋友开玩笑说,晶硅和薄膜,就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BP机和手机,你选择做哪个?选BP机并没有错,但你只是被动的适应时代,而不是主动去改变时代。
  
  李河君选择了薄膜,他要用薄膜太阳能改变世界。
  
  确定方向之后,李河君选择了一条全球技术并购与整合之路,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快速进入薄膜太阳能产业。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正因为从2009年就开始着手,等到2012年全球光伏产业进入“退潮期”时,汉能才有机会陆续将德国Solibro、美国MiaSolé、GlobalSolarEnergy(GSE)及AltaDevices这四家当时拥有全球最先进薄膜太阳能技术的公司收入囊中,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的薄膜太阳能公司。
  
  李河君没有因此放慢步伐,他深知买来的技术要转化成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汉能先后在北京、四川、江苏、美国硅谷、德国、瑞典等地建立了8个研发中心,形成全球联动的技术研发体系,建立起全球协同创新机制。
  
  在汉能全球技术大整合的前提下,以前老死不相往来的几家公司,技术共享,产生了协同效应,加快了研发创新的进度。汉能几条技术路线的转换率都在稳步上升,不断刷新自己原先创下的纪录。截至目前,汉能拥有的专利数量已经超过2000项。
  
  2017年7月,《人民日报》报道了汉能的成功经验:“通过注入充足资金,加强研发力量,汉能集团的并购让米亚索能再现生机。”目前,Mia-Solé的冠军组件转换效率已达到19.05%,是目前世界最高转换效率的铜铟镓硒柔性薄膜技术,并在以平均每年1%的速度提高。
  
  更具挑战性的是这些先进技术的国产化和量产。
  
  MiaSolé组件生产对不锈钢衬底要求特别高,50微米的不锈钢要做得非常平整,以前只有法国的一家供应商具备这种生产能力。汉能与宝钢旗下的一家公司合作开展研究,30多个人连班倒了8个月,终于攻克了这个技术难题,成功导入国产不绣钢基底,仅仅这一项,就使得成本下降40%。
  
  “这是生产维度上的实验,是汉能掌握的海外尖端薄膜技术在国内大规模产业化推广的第一站。”汉能薄膜发电集团副总裁徐晓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汉能是国内第一个实现铜铟镓硒产业化的企业。
  
  通过将核心装备国产化和技术产业化,汉能将上游核心技术研发、高端设备制造,中游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下游薄膜发电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进行集成,打造出全产业链商业模式,避免了第一代晶硅光伏企业“两头在外”的情况,同时也推动了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危机危机,危难之时有机遇。”冯电波认为,李河君最大的特点是“发现机会,看到你看不到的东西”。
  
  “任何事物都可以用正态分布的曲线,把所有的东西描述出来,事物发展到极处就会折返,触底会反弹。”冯电波学经济出身,在他看来,理工科出身的李河君同样拥有很强的经济学逻辑,“李河君潜意识里面蹦出来的一些想法或者说理论,非常符合现代经济学理论。”
  
  在全球光伏产业哀鸿遍野之时,汉能逆势崛起,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李河君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使命非常重要,它是一种信念”
  
  2015年,命运再次和李河君开了个玩笑。因为在香港上市的汉能薄膜发电(00566.HK)股价持续上涨,3月初,李河君个人财富一举超过王健林、马云,成为新的内地首富。仅仅两个月后,5月20日,汉能薄膜发电遭遇恶意做空,短短20分钟,股价被腰斩,超过1400亿港元市值灰飞烟灭,公司股票宣布暂停交易。随之而来的是持续超过两年的停牌,公司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剧烈的阵痛,促使汉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内部改革。
  
  为了加快市场化进程,汉能薄膜创新开发了户用屋顶发电模式,并由直销模式改为代理经销模式。
  
  2016年底,汉能区县级销售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实现75%的覆盖率,稳居行业第一。
  
  “汉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历练,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长。”李河君数次公开表示“感谢做空者”,并锲而不舍推进改革。此前相对封闭的汉能,逐步走向了开放和透明。
  
  其实,“520”只是李河君和汉能的一个难关。
  
  从2009年到现在,李河君已经在薄膜领域投资100多亿美元。“我们一直在往这个市场里投钱。我们相信现在这个市场已经接近成熟,快要到摘果子的时候了。”冯电波说,过去8年,汉能主要在做的,就是培育这个市场。
  
  但市场成熟与否,不能只看李河君和冯电波怎么说,而要看这个市场的反应。
  
  2016年年底,《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分布式光伏发电要达到6000万千瓦以上的装机规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分布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只有606万千瓦。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至少增加九倍以上。
  
  在汉能22周年司庆纪念日上,李河君认为,分布式发电系统销售业绩大增,是汉能薄膜业绩逆转的两大“支撑点”之一:“2015年下半年以来,汉能做了重大调整,把户用系统作为‘蓝海市场’去开拓。”他引用汉能薄膜半年报中的数据,说明汉能薄膜经过创新探索已经“找对了自己的市场”。
  
  事实上,更多企业已看到薄膜发电的光明未来。2015年,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在安徽蚌埠建立了太阳能CIGS组件生产工厂。2016年年底,中国第一大煤炭公司神华集团,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联手出资25亿元,押注薄膜太阳能电池。
  
  2017年6月初,汉能与摩拜单车合作,摩拜单车的车筐里装上了汉能薄膜太阳能组件。
  
  2017年7月29日,汉能在北京举行汉瓦发布会。汉瓦是一款分布式薄膜太阳能新品,可以代替现在的瓦片,直接铺在屋顶上,利用屋顶进行发电。以北京为例,一个50平米的屋顶,每年发电超5100度。
  
  2017年8月23日,汉能与奥迪签订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合作开展“奥迪/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项目”,共同宣布计划于2017年底合作推出首辆集成薄膜太阳能全景车顶的奥迪原型样车。此后,将凭借双方技术合力,逐步研发利用薄膜太阳能技术为奥迪电动汽车提供主驱动力。
  
  一切正如李河君所说:“汉能的使命,大家都知道,就是用薄膜太阳能改变世界……使命非常重要,它不是一个号,而是一种信念。”
  
  现在,这个汉能已经培育了8年的市场,群狼进驻,薄膜太阳能领域暗流激涌。
  
  但这一次,李河君站在了制高点上。


作者:郭少 来源:经济观察报 责任编辑:wutongyuf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