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西省“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的通知》,“十三五”期间将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以光电建筑一体化、渔光农光互补等综合利用电站为重点发展光伏发电,以高山风场为重点发展风电,新建风电装机规模30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规模300万千瓦。通知原文如下: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
四、重点任务
(一)多轮驱动、多能互补,着力提高能源供给能力。
1.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电力充足安全供应,在目前完成核准及已纳入国家规划的发电项目基础上,再新建130万千瓦煤电项目。加强500千伏骨干电网建设,形成中部“日”字形双环网与东南西北四个末端环网的主网架结构;优化220千伏电网结构,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稳步实施500/220千伏电磁环网解环;提高电网综合利用效率。提高石油、天然气供应安全及运输效率,推动成品油和天然气管网建设,力争2020年长输管道天然气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进一步完善石油、天然气储备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2.优化能源开发利用格局。
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以光电建筑一体化、渔光农光互补等综合利用电站为重点发展光伏发电,以高山风场为重点发展风电,新建风电装机规模30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规模300万千瓦。稳步推进赣江等主要流域水电项目建设。贯彻落实国家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相关政策,“十三五”期间退出1868万吨/年以上煤炭产能。
3.加大能源资源勘探力度。巩固能源供应基础,优化煤炭、水电、铀矿、地热等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培育新的能源供应增长极,加大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调查评价,寻找可供进一步勘探开发的页岩气区块。争取修水—武宁页岩气资源富集区列入国家页岩气勘查开发重点示范实验区。部署实施全省干热岩资源潜力调查评价,积极开展干热岩勘查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探索丰城—樟树—新余地区煤层气—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勘查开发试点。
4.实施能源民生工程。加强配电网建设,加快实施中心村电网改造、“井井通电”、村村通动力电等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逐年提高乡村配电网供电能力和质量。加快居民小区和公共服务领域等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光伏扶贫工程。扩大天然气供应覆盖面积,增加居民生活用气规模。推进农村大型沼气工程建设。
(二)节约优先、绿色低碳,着力转变能源消费模式。
1.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研究建立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保障合理用能,鼓励节约用能,限制过度用能,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加强重点领域节能。重点加强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工业节能,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推广高效、清洁发电技术,推动有条件的煤电机组开展供热改造,促进集中供热,出台煤电行业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实施方案。加强建筑节能管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增加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比重。推进交通节能,加快发展水路、轨道和管道运输,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广节能和新能源交通工具。
3.推进终端用能清洁替代。加强散煤治理,推广清洁型煤替代。创新用能模式,推行“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气代煤”“以气代油”。实施电能替代工程,基本完成典型区域、典型行业电能替代示范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列入计划的燃煤(油、柴)锅炉改造任务,逐步淘汰公共事业单位小型燃煤(油、柴)锅炉,加快推进“无烟”风景区建设,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积极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科学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合理布局天然气销售网络和服务设施,以民用、交通、工业和发电等领域为重点,扩大天然气消费规模。促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减少煤炭消费。
4.推动全社会用能方式变革。积极响应能源消费革命战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标准化、精益化、实用化、智能化”的城镇配电网建设方案,积极创建美丽乡村示范点、绿色清洁能源示范县和新能源示范城市。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全社会科学用能。
(三)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着力推进能源技术革命。
1.应用推广成熟技术。推动煤电清洁化等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应用。提高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水平。推动电动汽车等环保型设备发展。研究推广规模化生物质天然气应用。
2.示范实验关键技术。重点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能源互联网、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等领域,推动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开展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探索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新模式。
3.集中攻关核心技术。支持低阶煤快速热解装置的研发,推动江能神雾煤炭分质梯级利用项目纳入国家示范工程。积极开展二次再热技术适应性分析。开展低风速风场开发试点,实施先进技术光伏发电基地(项目)建设,降低新能源开发成本,拓宽新能源发展空间。
4.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政府在能源科技创新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撑作用,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和前沿技术研究。
作者: 来源:江西省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