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为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之前,张家口就是华北地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风能可开发量达40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可开发量超过3000万千瓦,各种生物质资源年产量达到200万吨。从2006年开始,便有风电、光伏企业在此地布局。
弃风的趋势会延续吗?
根据《张家口可再生示范区能源发展规划》,到2020年,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0吉瓦,年发电量达到400亿千瓦时以上。其中,风电新增6吉瓦,累计容量达13吉瓦。光伏以及光热发电装机规模累计达8吉瓦。以目前装机容量和电力负荷对比来看,张家口目前本地电力负荷仅1.85吉瓦,北京的最高负荷也还不到20吉瓦。在新规划的输送通道尚未建设完工之前,将弃风、弃光控制在一定比例甚至缓解,难度很大。
这家国字头的风电公司在河北承德也建有风场,工作人员称最近承德的风电场也开始限电,限电程度较张家口稍好一些,但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他向记者算了笔帐,风场217台风机,13万千瓦的指标意味着限电的时候至少停100台,这部分的损失是15万千瓦,限电至少一半以上。而一台风机成本就1000万,停在这里不用实在可惜。
保尔森基金会在其出版的报告中也曾作出分析,风电和光电的运维成本与火电相比非常低,所以已经安装的风力发电机组停止不用,就等于产生了经济损失。今年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6年风电并网运行情况》显示,全年弃风电量497亿千瓦时,直接经济损失800亿元以上。
基于冬奥会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时机,以及迫在眉睫的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问题,保尔森基金会将京津冀可再生能源区域并网列为其研究电力改革的首要问题。莫争春说,为了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难题,我们开始研究适宜的国际最佳经验,希冀能够提供解决思路。
内消外送困局
与同样遭遇输电瓶颈的其他城市和地区一样,张家口努力创造电力需求,以避免可再生能源发电被浪费。张家口正在积极吸引电子数据中心、氢气工厂,以及使用可再生电力的其他用电产业进驻。
前期一直参与规划申报的张家口市发改委副主任郭俊峰表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该市将通过开展智能化输电技术试点、建设智能电网、提高示范区自身消纳能力等措施来解决消纳瓶颈。
这种以当地消纳为主的思路似乎也是现状使然。在2016年3月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有提案针对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呼吁国家能源局出台专门扶持政策的建议,其中包括:加快推动特高压电网建设。同年7月8日,能源局做出批复如下:
我局已部署加强张家口至京津唐主网联络线建设工作,并在整体研究张家口地区电力外送问题。考虑当前全国电力需求增速放缓,大部分地区电力供大于求,依靠电力通道外送消纳将面临一些新困难。建议张家口市政府积极开展本地电能替代,全面推动燃煤锅炉供暖向清洁能源采暖转变,充分挖掘本地消纳可再生能源的潜力,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加快推进沽源风电制氢及下游产业示范项目建设,逐步扩大示范项目规模,推动形成新的产业。
这些本地消纳措施均已正式投建,这又能消耗多少可再生能源电力?
据了解,已在河北沽源开工建设风电制氢及下游产业示范项目,总投资20.3亿元,计划到 2020 年,使其年用电量达到 8760 万千瓦时。
早于2013年启动的可再生能源供暖项目包括风电、太阳能、地热供暖示范项目建设。今年年初,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张家口风电供暖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拟要求今年内启动实施张家口市509万平方米的风电供暖试点。初步测算,试点地区每年可消纳风电电量7亿千瓦时。
云数据中心也正投入建设,目前张北县已注入阿里巴巴云数据中心等企业,预计全部建成后,将达到500万台服务器的规模,年耗电量200亿千瓦时,其中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占比还未能知晓。
与本地消纳新增电量相对应的,是2020年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400亿千瓦时以上的发电目标。保尔森基金会研究部副主任 Anders Hove认为,尽管张家口提高电力需求的做法有助于增加本地就业,提高地方税收,但与实现区域性能源转型的目标却没有太大关系。
基金会在张家口与当地政府沟通中了解到,由于这里面临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压力,尤其在冬季,弃风率远远高于10%,地方政府因此计划引进一些高耗能产业,如汽车制造厂、数据中心和制氢产业。
莫争春指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目标中,既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比率,也包括控制能源消耗总量。现在为了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问题,在当地引进一些高耗能产业,就有可能为了达成一个目标而错失另一个目标。”当地政府也想通过外送风电解决消纳,但在外送风电通道不够的情况下,目前只能以增加本地消纳为主。
风、光、储能给坝上县城带来了经济增速,未来到2030年还会有50吉瓦的可再生能源装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时代必然到来、不可避免,会给这个地区带来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但是假如用投资拉动当地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模式不改变的话,结果会是一边扩大耗能需求,一边上马新项目,这是否意味着未来我们依旧将面临过剩的产能和弃风?
既然本地消纳体量远远不够,可再生能源并网输配进展几何?
作者:蔡译萱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