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业绩提升很快,但薄膜太阳能技术竞争力偏弱的问题仍待解决,汉能薄膜发电的复牌前景也不容乐观
汉能翻盘前景预测
汉能选择薄膜太阳能技术路线有历史原因。2009年之前,晶硅太阳能电池上游原材料多晶硅价格最高曾达300万元/吨。这一背景下,多家晶硅太阳能电池厂商均涉足了消耗多晶硅较少的薄膜太阳能领域。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多晶硅价格直线跳水,降至40万元/吨,2009年多晶硅价格少有反弹后,继续下降,目前稳定在约14万元/吨左右。
多晶硅的价格跳水,直接消解了薄膜太阳能电池低成本优势。当初进入薄膜太阳能的晶硅太阳能厂商又陆续退出了薄膜太阳能业务。以无锡尚德为例,坚持了一年多后,尚德2013年关闭了自己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生产线。
只有汉能继续坚持薄膜太阳能技术路线,并高歌猛进推进产能建设。汉能控股集团一位离职技术高管回忆,“是汉能收留了那些薄膜太阳能技术人才,保留了薄膜太阳能技术的火种。”
汉能一名离职员工认为,汉能的不合理举动也有其合理之处:扩建产能是希望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薄膜太阳能技术的成本;汉能在投资生产基地上采用“三三制”原则,以及下游采购市场与上市公司汉能薄膜发电的联动,可以为融资创造空间,以投入巨资研发,寻找薄膜技术的突破。“无非就是一个赌字。”
汉能显然低估了太阳能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晶硅太阳能技术在转换效率、降低成本上日进千里,汉能的非晶硅薄膜技术的低转换效率,以及铂阳固有的技术缺陷,竞争力差距加速扩大。
2011年全国推行光伏标杆上网电价后,光伏电站度电成本逐渐成为投资商最看重的指标。非晶硅薄膜技术愈发边缘化,在主流的地面电站市场已经没有立足之地。
2012年汉能开始新一轮的薄膜太阳能技术布局。2012年-2013年,汉能连续收购三家不同工艺路线的铜铟镓硒薄膜电池制造商:德国的Solibro公司、美国的Miasol公司和Global Solar Energy公司。
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技术是转换效率最接近晶硅太阳能的一种薄膜太阳能技术,也是业内公认最有可能对晶硅太阳能电池发起挑战的薄膜技术。
但收购近四年来,汉能的铜铟镓硒薄膜技术并没有在地面电站市场上打开局面。
IHS Markit统计数据显示,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与主流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价差正在变大。2016年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平均价格仅比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高约0.1美元/瓦,今年的价差已经扩大到0.13美元/瓦。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光伏产业的主流是晶硅太阳能电池,整个产业的资源也集中在晶硅太阳能技术上,这使得晶硅太阳能技术在转换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方面的速度都要高于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技术。
在光伏产业主流的地面电站市场,游戏规则已经透明,在产品质量可靠的前提下,哪种产品带来更低的度电成本(更高发电效率、更低生产成本),电站投资商就会选用哪种产品。
汉能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技术要在地面电站市场取得突破,必须要在转换效率、生产成本方面优于晶硅太阳能技术,这对汉能在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技术方面的技术突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汉能已离职的一个技术高管告诉记者,短期来看,汉能铜铟镓硒技术在原材料、设备国产化后,并扩大生产规模,有可能对晶硅太阳能技术形成竞争力。
记者联系了汉能控股集团。汉能未透露未来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技术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计划。
2016年,汉能控股宣布转型移动能源,避开了与晶硅太阳能电池在地面电站市场的正面交锋。
汉能控股陆续推出了太阳能无人机、太阳能汽车等移动能源产品。最新的一个案例是,汉能和摩拜单车达成战略合作,汉能薄膜产品将应用在摩拜单车上,为摩拜单车智能锁运行提供电力。
谢锋告诉记者,这些领域才刚刚起步,总体规模很小,IHS甚至没有将其纳入统计范畴。在他看来,共享单车带来的光伏市场,“可能只稍比太阳能路灯市场大一点”。
据汉能薄膜发电2016年报,移动能源市场目前尚未能为汉能薄膜发电提供收入。
另外,在汉能高调宣称的移动能源市场,汉能薄膜产能能否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也要打一个问号。
以摩拜单车为例,早在与汉能合作之前,摩拜单车就使用了单晶硅电池来为智能锁提供电力。相比单晶产品,汉能薄膜的柔性特征,使其在使用过程中不易损害,但这一特点,能否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仍未可知。
移动能源市场具有想象空间,但这个市场未来究竟有多大,以及汉能薄膜产品在其中能有多大的竞争优势,一切都是未知之数。
作者为《财经》记者,原载2017年5月29日《财经》杂志
作者:沈小波 来源:财经十一人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