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能源局统计,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发展迅速,2016年新增装机容量4.24GW,比2015年新增装机容量增长200%。分布式光伏爆发式的增长,呈现出“全国抢屋顶”的景象。
工商业屋顶成香饽饽
据相关报道,北京清洁能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将为京东在800万平方米的物流园屋顶建设800MW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早在2013年,汉能就为北京宜家商场的屋顶安装了太阳能薄膜光伏电池板,年均碳排量将减少约426吨。此举也让宜家成为国内较早使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的标杆企业。
上述均为工商业光伏屋顶发电的案例。工商业屋顶面积大,屋顶平坦,用电量大,用电价格高,故而装机容量大,发电量也大。它是继地面集中电站之后,被很多光伏企业追逐的目标。无论是光伏制造业企业,还是服务商,都想在这一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一方面,优质屋顶安装一个少一个;另一方面,很多省、市具备分布式光伏安装条件的屋顶资源尚未完全释放出来。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告诉记者,不少省、市的物流、港口、学校、医院,以及居民屋顶、企事业单位的屋顶仍然闲置。钱晶表示,晶科能源开发的分布式光伏电站,以工商业屋顶居多。仅2016年8月,晶科能源开工的分布式投资项目就达40余个,总装机量超过100MW。“光伏企业抢的都是光照条件好、屋顶面积大、用电量大、用电价格高、产权清晰的优质屋顶。”
但是,对于光伏企业而言,每年8-9元/平方米的租金是高昂的,除非是特别优质的屋顶。上海泰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秀忠告诉记者:“一亩地约666平方米,算下来每年屋顶租金约5000元/亩,而地面电站每年的租金是300-500元/亩。”
除了屋顶租金贵,杨秀忠指出,很多公司的屋顶资源是从“黄牛”手中获得的,要付给“黄牛”0.1元/瓦,甚至是0.2-0.3元/瓦的开发费,“开发费很乱,也很疯狂。”企业在拓展外地市场时,缺乏一定的人脉关系和资源,有一半以上的屋顶资源都是通过“黄牛”获得的。当地的“黄牛”通过原有的工业园区或企业的关系掌握了屋顶资源。现在也有一些有资源、有背景的“黄牛”在当地成立小型光伏公司,自己开发屋顶或把项目外包,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屋顶投资是非多
产权清晰是光伏企业公认优质屋顶的首要条件。而且,我国屋顶光伏电站以“企业出屋顶,投资商出资”的模式为主,上文提到的京东,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
与国外分布式光伏发展轨迹不同,无论是工商业还是户用系统,真正的出资人以建筑拥有者(业主)为主。“业主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既可以全款,也可以申请贷款。”时璟丽表示,国外的光伏企业如4S店一般,负责为业主安装电站,并提供长期的售后服务。
而目前我国光伏投资企业在投资屋顶光伏时,会遇到一些阻碍,如屋顶是否可用,合同的执行是否存在纠纷隐患等。
目前我国以中小企业居多,光伏电站的使用期约为25年。在此期间,企业用电量是否稳定,存续期是否长久,是摆在光伏投资企业面前的大问号。
最重要的是,投资企业并不拥有屋顶。一两个屋顶项目可以获得贷款,但随着项目的增多,恐怕长期向银行申请贷款较难。
红炜认为,光伏是融资较为容易的行业,光伏类金融产品十分发达。“如果光伏企业觉得融资难,那一定是它自身不行,或开发模式不行。”
“这种投资模式仍处于探索期,尽管以银行贷款或产业基金为主的投资模式较为成熟,但这不代表它具有成熟的退出机制,问题和矛盾常常在后期产生。”刘道伟告诉记者,不少光伏企业提前做了大量分布式光伏的项目备案,但真正落实到投资时,便止步不前。“投资企业没有真正让业主理解光伏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意义,而是直接当做一种金融产品去运营,并非长久之计。”
国内外开发分布式光伏模式的差别,也是很多企业感觉分布式光伏不好做的主要原因。时璟丽认为,国内主流的投资模式应该慢慢转变,“应借鉴国外光伏企业为业主安装完后还可以提供十年甚至更长久的售后服务,而非现在的纯投资模式。”
作者:黄芳芳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