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遭调查:面对“双反”光伏产业怎么办

2016-12-05 10:13:51 太阳能发电网
近几年来,中国光伏产品连续遭遇美国、欧盟、加拿大、印度等主要出口市场的“双反”调查(指对来自某一个或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同一种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思路二:积极开拓新兴国际市场
  
  “尽管以欧美为首的一些国家启动对华光伏实施‘双反’,造成光伏厂商之间的低价竞争,对国内整个光伏行业产生了消极影响,但这些不利环境也在客观上倒逼中国光伏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目前我国光伏企业的全球布局正在多元化,现已从传统的欧美市场逐步转向新兴国家市场。”中盛能源CEO佘海峰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在“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目前国内光伏企业正在加快“走出去”步伐,纷纷在第三国建生产线或在出口国本土办厂。如中兴能源正在巴基斯坦等国建设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项目;天合光能已确定在印度安特拉邦投资2亿美元,建设1.4吉瓦电池片和1吉瓦组件工厂;保利协鑫在泰国投资光伏项目;晶澳在马来西亚槟城建成一家40万千瓦太阳能电池厂。
  
  赵玉文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光伏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需求量在快速增长,这也给中国光伏企业去产能带来机会。同时,“一带一路”战略也促进了中国光伏企业海外布局的步伐,对规避欧美光伏“双反”有一定效果。
  
  其实,自从我国光伏行业不断遭遇欧美市场的“双反”调查之后,国内光伏企业就已经开始开拓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了。
  
  早在2013年,亚洲就已取代欧洲成为中国光伏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数据显示,其中2014年出口亚洲的交易额达78.54亿美元,同比增长42.73%。2015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光伏电池仅占整个出口量的7.2%,同比减少47.5%。
  
  据了解,现在我国光伏产品的产能有一半用于出口,其中,13%~14%销售至欧盟,18%~19%销售到北美,其他近60%都集中在亚洲等发展中国家销售。
  
  思路三:深入挖掘国内市场
  
  “在开拓新兴国家市场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扩大光伏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应用。”上述业内人士还对记者说,目前,由于光伏组件和系统成本急剧下降,0.8元/千瓦时的光伏上网电价在我国西北已经完全可以做到“有利可图”。此外,除了在西部地区建设地面电站外,我国还应在中东部地区大力推广屋顶光伏、渔光互补、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等发电应用。
  
  据了解,虽然从2014年开始,光伏电池组件内销的比例有较大上升,但国内市场的潜力还有很大一块没有得到释放。例如,国家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但2015年国内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预期目标完成的情况并不理想。“十三五”期间,在补贴逐步下调的情况下,分布式光伏势必将迎来快速发展,但该项发电所需的核心部件,比如微型逆变器等,在国内市场还属于空白,几乎没有厂商能生产。针对市场呈现的这一状况,国内光伏企业完全可以大力推进产品结构升级,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通过差异化的产品结构,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
  
  记者通过对南通一家光伏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到,该企业从2011年欧美“双反”之初,就把产业链从利润率较低的电池、组件生产延伸到了利润率较高的电站开发,把企业发展战略定位于最优化光伏发电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一系列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屋顶光伏电站项目等,全力占领终端市场。高附加值的产品、富有特色的经营战略,使该企业在国内的销售份额稳步提升,有效弥补了因“双反”导致的国外市场需求下滑的不利影响。
  
  总而言之,只要国内企业继续提高光伏产业各个环节的工艺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水平,不断降低光伏组件产品的生产成本,使得中国光伏产业在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成本和技术上均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并能长期保持下去,同时还能让光伏能够更好地为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那么,无论欧美怎么“双反”,都无法伤害到中国光伏产业的筋骨。而且他们会发现,最终他们自己的市场也受到了伤害。


作者:杨鲲鹏 来源:中电新闻网 责任编辑:dongyiqia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