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上午,北京环境交易所交易大厅座无虚席,此间正在举行中国电力交易与碳交易融合发展研讨会。上能电力集团与北京环境交易所共同发布了国内首款电碳融合减排创新产品“电碳宝1.0”, 北辰实业集团、远洋地产、 青岛海尔、中碳能投科技有限公司签约使用。
而作为试点地区的北京则在11月21日宣布正式启动2017年碳排放权交易工作,确定明年重点排放单位947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5%,核发重点排放单位既有设施配额约4600万吨。“下一步,将组织一系列政策宣讲和培训活动,加大工作协调力度,指导和督促重点排放单位于2017年6月15日前完成履约工作。”北京市发改委表示。
“我们一方面继续做好试点工作,另一方面就是从全国碳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研究试点与国家对接的要素,重点关注各试点的剩余配额,研究不同对接方案对广东市场相关方的影响,提出适用于各试点的合理对接框架与模式,同时尽量保障广东的利益。”广东碳排放交易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目前处于研究阶段,计划年前提交方案到广东省发改委,再上报国家发改委。
升温 机构和企业“跑马圈地”
虽然全国统一碳市场尚未正式启动,但市场却早已热了起来。广东碳排放交易所数据显示,上周(11月14到18日),碳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共成交配额61.33万吨,较前一周上升201.35%,均价在每吨10元到40元之间,总成交金额为909.41万元,较前一周上升92%。
国家发改委初步估计,从长期来看,每吨300元的碳价是真正能够发挥低碳绿色引导作用的价格标准。如果以当前七个试点地区的碳价平均标准来测算,全国碳市场现货交易规模可能会达到12亿元到80亿元。如果考虑碳期货进入碳市场,规模将放大到600亿元到4000亿元。
虽然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明后两年更多是以机制建设为主,让全国市场运转起来,真正获益还有待时日,但企业早已行动了起来。目前国内五大电力、部分地方电力、石油石化、新能源企业很多已经开展了系统工作,如华能成立了专门的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华电近日在中央企业里首家启动编制碳排放专项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集团公司累计减排二氧化碳1.28亿吨,其中1.09亿吨由结构调整贡献,约占总减排量86%。
不少公司还投资了碳交易所的股权,如 华银电力持有深圳碳排放交易所15%股权,深圳能源 持有深圳碳交易所10%股权,重庆燃气持有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6%股权。同时,有很多企业则将目光投向了碳资产管理,主要包括碳项目开发、碳项目投资、碳交易、碳盘查、碳咨询等,其中仅从事第三方核查的机构就有近300家。此外,包括兴业在内的多家银行、平安保险在内的保险机构也加大对碳金融、碳保险业务的探索。
事实上,类似这种合作的达成,也是各交易中心为了在未来全国交易市场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9家交易机构,还有更多地方表示要建,“但交易目标不衔接,交易价格不一致,交易标的确权审核方法不统一等问题还存在,市场环境亟待优化。”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王善成坦言。按照发改委的计划,未来全国将保留7家至8家国家级交易机构,淘汰在所难免。
作者:王璐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