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国内占有极少数市场的单晶组件在大同1GW“领跑者”基地上放出600MW大量,相较单晶在整体市场的占比狂增3倍,远超市场老大哥多晶,继续演绎多年的“单多”技术路线之争下的利益纠葛。不论何种路线,加速技术投入与革新,实现更高的效率与更低的度电成本,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据了解,近年来,金刚线切在多晶领域开始规模化推广、配套的黑硅电池技术、PERC电池(钝化发射区背面电池)技术在多晶领域应用日趋广泛,让不少巨头组件转换效率上大有提高。
从今年5月开始,晶科能源、韩华新能源和天合光能陆续宣布,多晶组件转换效率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其中晶科能源采用PERC和黑硅技术的高效多晶电池已进入量产阶段,2015年年底量产平均效率已达20.13%,并有望在今年将量产效率提升至20.5%以上。韩华新能源多晶组件转换效率达到19.5%,功率达301W。天合光能开始量产P型多晶黑硅+PERC电池效率为20.16%。
占全球硅片市场份额超过三成的保利协鑫也刚刚宣布,超过15GW的硅片切割全面完成金刚线改造后,通过配套的黑硅电池工艺,不仅提升多晶电池效率,而且亦将大幅拉低光伏产品制造成本。
凭借更先进的电池技术、更低的封装损失(CTM)和更低的初始光衰,多晶在技术上领跑潜力巨大,这或许将帮助多晶兵团在下一轮的领跑者中进行反击。
“效率越高越好,但是要在成本可控情况下的高效率,作为仍然靠国家政策补贴的光伏发电产业,其传导到光伏制造的要求,是技术提升达到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的下降。”保利协鑫CTO万跃鹏说。
在中国光伏业,不少从业者甚至企业高管都把光伏“领跑者”计划理解成“效率高”的单晶,并没有注意到光伏“领跑者”计划是对单晶、多晶、薄膜组件等都制定了不同的效率下限:其中单晶组件是17%,多晶组件是16.5%,薄膜组件是12%。
根据“同类可比范围内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产品”的解释,光伏“领跑者”计划的制定,本意是考虑到组件转换效率的正态分布原则,无论是单晶、多晶,还是薄膜,应该认定占少数的高效产品符合“领跑者”计划的要求,从而引领光伏产品向高效化发展。
依据单晶组件17%的“领跑者”标准进行推算,“领跑者”要求的单晶组件,对应电池效率大于19.6%,现有主要单晶电池厂家的基准效率为19.85%-19.95%,单晶组件满足“领跑者”条件比例几乎达到100%。
依据多晶组件16.5%的领跑者标准进行推算,“领跑者”要求的多晶组件,对应电池效率大于18.5%,多晶组件满足“领跑者”条件比例的仅有20%。
上述多家在全球光伏业领先的光伏企业技术高管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称,“领跑者”计划针对单晶制定的标准事实上已经偏低,几乎现有的单晶组件都符合标准,导致的结果是,所有在产普通工艺的单晶产能大比例的入选了领跑者计划。
这样的情形令不少从业者担忧。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企业高管认为,大面积的单晶组件符合标准可能造成的一个局面是,现有企业没有动力投入新技术提升效率,这对于技术领先的单晶巨头来说显然有失公平;对于同台竞技地多晶及薄膜两大阵营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光伏界专业人士表示,根据测算,效率超过20%的PERC单晶做出的单晶组件(60片/72片)瓦数至少是285瓦/340瓦,按照这个标准来统计,在1吉瓦大同领跑者计划中,真正高效的单晶比例只有区区110兆瓦,不足11%。在领跑者计划项目里,单晶组件在“众跑”,没有“领跑”,这不符合“领跑者”计划推动技术进步的初衷。
综合来看,晶硅产品都具有较大技术进步空间。受访的多家组件生产企业高管认为,不论单、多晶技术,都是成熟的晶体硅技术;不论何种路线,加速技术投入与革新,实现更高的效率与更低的度电成本,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作者:杨真福 来源:界面
责任编辑: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