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阳能技术又现路线之争 单晶组件突然受宠背后有玄机

2016-08-24 10:39:25 太阳能发电网
一直在国内占有极少数市场的单晶组件在大同1GW“领跑者”基地上放出600MW大量,相较单晶在整体市场的占比狂增3倍,远超市场老大哥多晶,继续演绎多年的“单多”技术路线之争下的利益纠葛。不论何种路线,加速技术投入与革新,实现更高的效率与更低的度电成本,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总部位于西安的乐叶光伏,背靠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片(棒)光伏制造豪门——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601012.SH)的全资子公司。作为目前中国惟一一家只做单晶业务的光伏巨头,现拥有1GW单晶组件产能。

  大同“领跑者”基地中单晶组件使用量的大幅度提升,让乐叶光伏成为老牌单晶组件商晶澳太阳能之外最大的得益者。

  这个巨大的收益在隆基股份发布2016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中明显可见。7月下旬批露的公告显示,2016年前6月净利润为8.3亿-8.8亿元,同比增加超过6倍。

  公告称业绩增长主要是因为单晶市场份额的提升和单晶高效产品销量的显著提升。2014年底,被隆基股份收购的乐叶光伏开始越过电池进入组件制造领域,完成单晶光伏产业链上切片之外的组件布局。此时正值“领跑者”计划实施前夜。

  时至2015年,这家在单晶领域快速发展的全球光伏单晶巨头在组件战略上快速推进。

  隆基股份公告显示,未来三年已签约组件订单已超过10GW,同时,隆基股份积极筹划在衢州、合肥、泰州、印度布局电池和组件厂,预计组件厂2016年年底的产能将超过3GW,营收应在500亿元以上。

  对于“单晶17%的领跑者技术标准门槛偏低”的声音,乐叶光伏市场部负责人王英歌不予置评。

  不过,他在回复采访时称,在大同“领跑者”的市场中,多晶与单晶已经呈现出良性竞争的格局。

  全球第二大组件巨头阿特斯阳光电力旗下拥有单晶和多晶业务,作为中国首家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的光伏巨头,其全球市场总监张含冰直言不讳的向界面新闻记者表明态度:单晶17%的领跑者技术标准门槛“太低,算不上领跑。只是‘跟跑’,单晶至少要做到18%才是可及的‘领跑’”。

  已经连续两年实现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第一的天合光能的品牌负责人拒绝对此置评。以多晶组件为主、在今年第二季度已经在组件出货量上冲到全球第一的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同样以“‘单多路线之争’的话题太敏感”拒绝置评。

  江苏一家知名光伏企业的高管告诉记者,这实质上还是演绎多年的“单多”技术路线之争下的利益纠葛,主管部门可能在新年度标准修订中进行调整。

  从2010年开始,凭借更高的性价比,多晶光伏产品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相比之下,多年来一度成为海外主打的单晶光伏市场,因其成本相对过高以及生产设备被国际上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等原因,其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一直有限,且呈逐年下滑之势,2015年更是创下了不到18%的新低,单晶产品库存高企。

  另一方面,经过多年高速发展的中国已成为光伏制造大国,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面对紧迫形势,国家能源局从2015年起开始逐年提高光伏产品的标准、质量与门槛,以促进行业优胜劣汰,其中一个措施便是实施“领跑者”计划。

  多家接受采访的光伏企业高管向记者介绍,“领跑者”计划实施标准制定初期,单晶电池的转化效率已经达到19%,与门槛要求的17%组件转化效率对应的19.6%,相差0.6%左右,且超过八成的大多数企业达标。

  多晶行业的电池转化率和组件转化率相差1.5%,达标的仅有二成至三成。英利首席技术官(CTO)宋登元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称,“领跑者”确实对多晶行业有影响。“未达到标准的近八成的企业,想方设法加大技术投入提高效率,以期望进入领跑者计划中分杯羹。”

  宋登元认为,仅用组件转化效率来作为单一指标进入门槛的考核过于简单,其建议可以鼓励更多的技术创新使用、转化率可分别设立电池及组件两大块,转化效率应该设为动态指标,不能一成不变。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让少数优秀企业领跑的效果。

  保利协鑫CTO万跃鹏认为,在光伏“领跑者”标准中,单晶的组件效率设定在17%,不仅比国际主流的20%以上的单晶产品指标相差很远,比多晶的16.5%领跑指标也仅高0.5%。

  “从技术特性上看,以前相差在1.5%-2%之间,这几年多晶效率提升比较快,效率差在1%比较合理。”万跃鹏说。

  多位企业高管对界面新闻记者说,单晶产品大部分符合“领跑者”计划的要求,凭借政策的优势不但及时消化了库存,并且大量扩产,但“领跑”的效果却微乎其微。

  也正是单晶在“领跑者”的意外受宠,刺激了中国各大光伏巨头开始围绕单晶全产业链各环节大力扩张。

  7月下旬,总部位于南京的中盛光电与隆基股份的合作,成为第二家主打单晶产品的组件厂商。第一家宣布从美国回归的中概股晶澳太阳能也宣布,截至今年7月中旬,晶澳太阳能单晶产品累计出货达到7吉瓦,成为名副其实的“单晶霸主”。

  仅在今年,天合光能、阿特斯阳光电力、晶科能源、晶澳及韩华等全球排名前十的大企业均有将多晶电池线改为单晶电池线的计划。一位业内人士对单晶行业的大力扩张表示悲观,“对多年前令中国光伏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心有余悸,产业寒冬或许很快在单晶市场上重现”。

  此前,晶澳、晶科、阿特斯、天合等一线光伏大厂都预计,仅目前量产的年产能超过35吉瓦的多晶组件中,符合“领跑者”计划的有近1/3,完全符合年度4.5吉瓦光伏领跑者计划的需求,多晶组件在“领跑者”计划中的占比会逐渐攀升。

  除了产能的释放和转移,一系列高效技术在多晶产品上的应用,也会促使多晶产品提升转换效率,达标“领跑者”的企业产能比例将增加。
 

作者:杨真福 来源:界面 责任编辑:dongyiqia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