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终端用能方式变革,将为电力发展转型注入新的活力。未来电力工业必须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做好当前与长远、能源与环境的统筹协调。
到2040年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基本完成,以及人口达到峰值,我国电力需求增速将大幅下降,逐步进入饱和阶段。届时,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1万亿~14万亿度,人均用电量将达到8000~10000度,电能占终端能源的比重将提高到45%左右。电力需求进入饱和阶段,将呈现“先东后西”的区域梯度和“先工业后服务业”的行业梯度特点。
我国的能源电力结构调整前所未有。以往,电力规划面临的形势基本上是“供不应求”。当前,部分地区电力供过于求,如何合理规划好各种发电能源,以更清洁、高效、绿色的方式满足安全供应,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未来,煤炭等常规化石能源将由供给不足转向供给过剩,新能源快速发展,但也面临局部消纳难等问题。
2014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已分别达到9700万千瓦、2500万千瓦,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位。但与此同时,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负荷水平不高,总体市场空间有限,消纳面临很大困难。从全国范围来看,新能源电量占用电比重仍不到5%,区域性过剩和发展不平衡矛盾困扰着新能源的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期间,中国水、核、风、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发电仍将快速发展,常规水电新增装机规模或将达到0.6亿千瓦以上,核电约0.3亿千瓦,风电约1.4亿千瓦,太阳能发电1.1亿千瓦。发电量中,非化石能源发电的比重将上升至28%左右,煤电降至63%左右。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利用总量超过7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15%,其中,转化为电力的非化石能源占84%。由此可见,电力在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中始终居于中心地位。
预计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有望达到25%左右。届时,全国电源总装机将达到30.3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将从目前的32%提高到54%。
未来,我国风电更多地布局在“三北”地区,太阳能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考虑到负荷需求,调峰能力配置以及中东部地区环境治理等因素,风电、太阳能发电及西南大水电必须跨区输送,需要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作者:张运洲 来源:亮报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