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销售冠军到债台高筑,英利会否成为下一个尚德?

2016-01-20 10:01:14 太阳能发电网
连年亏损,高负债率,公司治理每况愈下——苗连生和他的英利看起来岌岌可危。曾经的光伏巨头是如何一步步落败市场的?英利会成为下一个尚德吗?

  失控的扩张
  在英利一系列败因中,最为直接的,就是英利对上下游扩张的失败。
  2012年,在紧接着六九硅业重创之后,苗连生又在宁夏中卫30MW的并网光伏电站组件设备招标中,爆出了低于业内平均价格6元/瓦的价格——5.18元/瓦,再度引发国内光伏界价格战。
  对于这系列举动,业内人士褒贬不一,一方声音认为,在2011年遭受六九硅业重创后迎头而上,反而为英利带来了巨大资金链压力;而另一方则认为,2012年至2013年两年,是我国光伏制造业你追我赶的两年,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英利此举也有诸多利益考量和无奈。
  但毫无疑问,从2008年开始便以“价格杀手”“搅局者”著称的英利,在这场价格战役中也没有捞到多少好处,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2013年上半年,苗连生亲自开车在西部、西南部地区考察,初步确定英利下游电站布局。
  有许多光伏企业也在从逐渐从光伏产业上游延伸至下游。但对于英利来说,切入下游的时机来的不太巧妙。例如目前国内光伏电站运营商龙头企业爱康科技,也是从制造业杀入下游电站端。当相比其爱康科技组件边框业务为支撑,“双反”中受到影响更小;天合光能市场更集中在日美,受到损伤低于英利;而反观英利,作为支撑的光伏组件业务在2011年、2012年的“双反”中已经遭受创伤。
  光伏电站运营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较多资本投入。光伏电站的初始投入高(100MW电站通常需要8-10亿元的投资),而这对于已经开始存在资金压力的英利来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举动。
  结合实际情况考虑,早在2012年中旬,中诚信国际便给出——“由于产能快速扩张,英利能源投资规模较大,并且目前在建拟建项目投资规模仍较大,资产负债率存在进一步上升压力。”这样的结论。也就是说,英利在2013年“千亿决战光伏电站下游”就颇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意味了。
  在2013年6月,英利获得了国开行1.65亿美元的贷款,该部分短期贷款主要用来采购原材料——多晶硅,另外部分资金会用于光伏电站的建设。此举一出,便有美媒称国开行系豪赌。
  其中,1.1亿美元为一年贷款,5500万美金为三年期贷款。也就是说,截至2016年6月,英利还有5500万美金的贷款需要偿还。
  事实证明,急行军进军下游电站并未给英利的困境带来好转,甚至很多电站项目更是为“他人做嫁衣”——还没到手捂热便又要被迫变卖还债。
  然而这背后一方面是英利自身寻求转型突破的急迫性,一方面迫于双反压力,而另一方面,国内逐渐开放光伏市场,若干新兴利好政策在背后做隐形推手。2013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一时间引爆国内光伏市场。
  截至2015年5月,英利光伏电力投资集团对外宣称,在海外,英利储备建设300兆瓦优质电站项目。在国内,英利拥有1.6吉瓦的光伏电站项目储备。其中在建项目560兆瓦,100兆瓦项目已经完工。预计全年可实现400—600兆瓦电站并网发电。
  2015年6月3日英利宣布与同煤集团合作开发的一期5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在山西右玉正式并网之后。6月底,总投资10亿元英利广平50兆瓦光伏地面电站正式并网发电。在这个项目中,中广核融资租赁公司对英利提供3.2亿元融资租赁。
  2015年9月21日英利在宁夏的首个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宁夏利能中宁30MW于顺利并网发电。英利并网项目达210MW。
  仍然还有部分海外项目尚未开工,后续能否顺利进行尚且是一个疑问。
  然而,这部分资产还没有捂热产生电费收益,由于债务危机,英利不得不频频出售电站资产。截至2015年8月,英利已经成功出售54兆瓦电站项目。
  除此之外,英利的“战役”过于分散,战线太长,也使得英利整体看起来没有明确的战略方向。除了太阳能以外,英利集团下还有很多“副业”,比如秋收农业集团,是其中最早的农业子公司河北秋收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于1999年成立。另外还有源盛地产集团、现代服务集团等等,产业涉及地产、农业、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
  在光伏寒冬几年,英利卖橄榄油这一典故也被大众津津乐道。

作者:赵宇航 武魏楠 来源:能源杂志 责任编辑:wutongyuf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