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销售冠军到债台高筑,英利会否成为下一个尚德?

2016-01-20 10:01:14 太阳能发电网
连年亏损,高负债率,公司治理每况愈下——苗连生和他的英利看起来岌岌可危。曾经的光伏巨头是如何一步步落败市场的?英利会成为下一个尚德吗?

  两败俱伤
  天威集团在2007年一系列动作让英利倍感不安,上游材料多晶硅开始被天威集团掐在手中。曾有媒体报道,兵装集团董事长尹家绪说:如果不能夺回对天威英利的股权,则要用“央企的打法”,支持天威集团在其他地方将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多晶硅一起发展。“我们从来不受人摆布!”尹家绪这样说道。
  2007年,天威保变持股51%天威四川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同年,在四川注册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及天威新能源(成都)光伏组件有限公司。
  2008年1月,天威保变与乐山电力(51%)注册资本5亿元共同组成乐电天威,天威保变控股49%。
  多晶硅大省四川几大多晶硅巨头背后均有天威的身影。
  英利紧跟其后。在乐电天威成立后仅仅隔了两个月后,英利便宣布成立六九硅业有限公司,该项目公司注册资金1.9亿美元,项目总投资126亿人民币。
  英利迫切成立六九硅业,一方面是由于多晶硅在2007年暴涨,英利看中多晶硅产业的潜力,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作为原料的多晶硅昂贵,英利无法忍受从上游端便受制于人。
  有接近英利高层人士对记者透露,2007年9月,苗连生已经在秘密筹备硅料场,并起名“筹粮处”。
  除在上游原材料硅料的硬碰硬之外,2010年12月,天威集团拟在澳大利亚建设太阳能电池工厂,而当时有媒体公开报道指出天威集团此举“意在沛公”,称该项目并不成规模,而实质上要借机向英利集团示威,加码天威英利股权争夺战。
  工程建设需要时间,不论是天威集团,还是英利都没有料想到两年后的多晶硅大败局,在这场败局中,天威系遭受几近灭顶之灾,而英利也元气大伤。
  2011年,是让整个光伏产业人难忘的一年。也是在这一年,英利开始走上连续亏损的道路。



  先是多晶硅价格崩塌。2009年,多晶硅价格已经在300万元/吨急转而下,到达2011年上半年价格约为每吨60-80万元,而2010年刚投产的六九硅业曾宣称,六九硅业投产后生产成本业绩达到每公斤28美元,而满产后生产成本每公斤22美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2009年下半年,多晶硅价格急转直下,呈现出断崖式下跌。进入2012年价格已经低至12万元左右。截至2015年12月,国内企业对外报价平均在11.25万元/吨左右。
  天威硅业于2014年1月2日宣布破产,欠母公司天威保变债务达8亿元无力偿还。新光硅业3年亏损额高达11.5亿元,与2014年8月申请破产。2014年11月17日,天威保变控股49%的乐电天威资不抵债宣告破产,截至2013年年底,乐电天威债务总额21亿元。
  天威集团败北新能源,而英利的六九硅业才刚刚投产一年。在上游原材料多晶硅的斗争中,两大集团两败俱伤。
  根据2011年英利第四季度财报,六九硅业亏损22亿7千5百万元,商誉减值2.7亿元。
  有分析指出,六九硅业的失败不仅仅是多晶硅价格下跌所导致。核心技术并没有吃透导致生产成本一直居高,并未真正到达预期价格也是六九硅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由于污染问题严重,保定市政府为治理大气污染,强制要求六九硅业在2012年10月18日停止多晶硅生产线。
  对比2010年时英利尚能实现2.15亿美元净利润,虽然2011年英利全年光伏组件出货量同比增加51.1%,在这样优秀的成绩下,公司整体却难以维持盈利,开始首次出现大幅度亏损。

作者:赵宇航 武魏楠 来源:能源杂志 责任编辑:wutongyuf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