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销售冠军到债台高筑,英利会否成为下一个尚德?

2016-01-20 10:01:14 太阳能发电网
连年亏损,高负债率,公司治理每况愈下——苗连生和他的英利看起来岌岌可危。曾经的光伏巨头是如何一步步落败市场的?英利会成为下一个尚德吗?

  天威:从盟友到敌人
  在整个2015年的债务风波中,天威英利的状况最是岌岌可危。原本背靠两座大山——英利集团、天威集团,但目前天威集团自身难保,英利又掉入泥潭,谁坑了谁还真是难以盖棺定论。
  天威英利的背后,是英利集团与天威集团延续十年的恩怨情仇。
  1998年8月,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利新能源)正式成立。原本在做化妆品生意的苗连生雄心勃勃,准备踏入我国太阳能产业的领域。
  然而作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英利新能源并不能凭借远大的理想撬开国开行的大门,获得充足的贷款。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利新能源越发急迫,想要寻求一个强而有力的靠山。
  机会来了。同年,保定最大国有企业之一天威集团旗下“天威保变”正式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作为大型国企,天威集团有更多的渠道与资金,实力雄厚。在英利这般“饥寒交迫”的状况下,寻求新投资领域的天威集团与英利一拍即合。
  当时,对于投资英利这件事情,天威集团内部也有不小的争议。在这样的情况下,天威集团董事长丁强力排众议,天威保变强势介入英利新能源。
  2002年2月,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威保变”)增资3650万元。此番对英利新能源注血后,天威保变对英利新能源持股49%。
  这时,英利新能源一片和睦,天威与英利双方取得了一个双赢的局面。天威集团借英利集团打开新能源领域,打出“双支柱、双主业”的大旗。而当年处于起步初期的英利也依靠强有力的迅速拓宽生产线,初步打开了市场。
  然而,2004年,因为一场股权变动,斗争的种子开始埋藏在这两家集团中。
  这一年,保定英利新能源启动二期工程,需要天威保变更进一步融资担保支持。而令英利头疼的是,天威保变借机争抢天威英利的绝对控股权,从英利手中购买获得2%股权增至51%绝对控股。
  夺得绝对控股权之后,天威集团立刻将保定新能源改名天威英利。
  虽然天威集团声明绝对不会插手天威英利的经营业务,但对苗连生和英利集团来说,绝对控股权落在他人之手绝不好受。虽然暂时性屈从于天威保变,但英利从未放弃过争夺对天威英利的控制权。
  从天威集团不断加码新能源的势头来看,天威集团从始至终都看好新能源投资,因此也一直试图将合资企业天威英利看成核心资产。
  除天威英利外,天威在新能源领域的步伐在有意无意的加快。2005年9月,天威保变收购国内最早一家投产千吨级多晶硅企业——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公司35.66%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此举一方面是让英利在与尚德的上游硅原料端首战告捷,天威英利有了稳定的硅源,迫使其他竞争对手另寻高价硅料;而另一方面,则暗含天威对英利的威胁之意。
  苗连生随后立刻出手反击。借海外上市机会,英利集团将股权全部授予上市主体公司英利绿能,通过英利绿能不断对天威英利增资加码,渐渐收回对天威英利的控制权。
  2006年八月,英利集团分两次增资共计2500万元,持股比例上升至51%。英利夺回对天威英利的绝对控股权。而为了这2%的股权,英利付出了2500万元。



  2007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在这一年,英利绿能持续对天威英利增资,持股比例最终攀升至74.01%,成功收回对天威英利的控制权;一方面,天威集团将全部股权划拨给更强大的国企——兵装集团。
  兵装集团是我国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006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中排名第9。兵装正意图借此机会杀入新能源,而天威英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此次天威集团股权划拨之后,第三方势力介入这场纷争,国企派系和英利派系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而体现在明面上,就是天威集团与英利集团的斗争浮出水面,愈演愈烈,有撕破脸的趋势。

作者:赵宇航 武魏楠 来源:能源杂志 责任编辑:wutongyuf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