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年亏损,高负债率,公司治理每况愈下——苗连生和他的英利看起来岌岌可危。曾经的光伏巨头是如何一步步落败市场的?英利会成为下一个尚德吗?
作者:赵宇航 武魏楠
来源:能源杂志
原标题:从销售冠军到债台高筑,英利会否成为下一个尚德?
2015年,光伏制造业全面回暖,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多晶硅产量约为10.5万吨,同比增长20%;硅片产量约为68亿片,电池片产量约为28GW,同比增长10%以上;组件产量约为31GW,同比增长26.4%。
而就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之下,英利集团深陷数十亿巨额债务泥潭。高额负债、出售闲置地产偿债、代工“造血”、离职潮。似乎英利的新闻逃不开“亏损”、“债务泥潭”、“违约”等字眼。
2015年12月28日开始,英利绿色能源宣布采取“10并1”的并股方案,每股ADS将代表十股普通股。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让英利绿能避免因为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退市。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谓是饮鸩止渴。
除并股之外,英利已经没有更多的办法在短时间内拉升股价回到1美元以上。对于英利来说目前已经无法依靠自身打完接下来的战役。
从2012年成为全球光伏组件销售量第一,到2015年只能依靠并股避免退市。英利用3年时间走完了一条从巅峰到谷底的道路。
复杂的英利系债务 2015年12月,英利2015年第三季度季报一出,各项数据都要逊于之前。特别是净亏损敞口进一步扩大。第三季度英利净亏损达到32亿元,净亏损额比亏损最严重的2012年时期还要高出近1.4亿元。
2015年第三季度过后,英利的资产负债率高达121%,盖因资产缩减所致。结合债务问题考虑,记者注意到,第三季度英利总资产缩水近7个多亿。其中固定资产锐减,近6亿。这一部分是由变卖六九硅业固定资产,偿还债务所致。
英利财报如此难看,多半是债务拖累。而追溯到英利系债务,则需要重新梳理英利集团旗下上市公司错综复杂的关系。
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是英利集团下纽交所上市主体,英利绿能并未在国内发债。目前,英利的债务来源分别是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利中国),和控股子公司保定天威英利。
其中,涉及到天威英利的债务总共有24亿元中期票据(“10英利MTN1”和“11天威MTN1”)。其中,10亿元债券尚有3.57亿元资金缺口未还。而明年,另外14亿元将于明年5月到期。
另一部分15亿中期票据债务由英利中国发行。目前12亿中期债权已结算。另外仍有3亿票据将于2017年5月3日到期。
也就是说,未来,英利中国还有3亿债权未到期;天威英利还有3.57亿元债务已到期违约未偿还,另外,还有14亿债未到期。
2010年,“六大六小”光伏企业获得国开行巨额授信。其中,英利获得360亿授信额度。截至2014年年末,英利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增加到30.5亿元。与同时在中国进出口银行北京分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商业银行增加短期贷款共计55.4亿元人民币。
根据中债资信方面报告指出,银行方面,英利中国前期亦出现过贷款违约事项,并且公司已有相当规模的资产用于抵质押,预计后续可获银行新增贷款的可能性较小。
记者查阅以上中期票据时,毫无意外的同时发现,各家投行与信用评级单位分别给予英利中国、天威英利降级的处理。
评级下调将直接影响到英利系再融资的能力。新世纪评级公开声明中称,虽然天威英利积极筹措资金,但考虑到英利绿能、中国英利自身情况差,天威英利后续融资困难,因此天威英利后续到期债务按时偿付可能性非常低。
通过以上梳理也可看出,债务来源多数集中在2010-2012年这三年。记者发现在2012年和2013年,英利整体贷款数额开始增加,并逐年上升。
大量发债、贷款背后,是自2010年以来英利版图的疯狂扩张。这种扩张的苦果很明显,并确确实实地到来了。
作者:赵宇航 武魏楠 来源:能源杂志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