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电气保安协会利用小型无人直升机检查和诊断太阳能电池板的服务,已从2015年4月开始正式提供
由照片变更为视频 导入无人机的讨论于2013年7月开始,并委托当地企业开发制造了无人机。同年 11月第一架无人机完成,开始在客户的光伏电站进行验证(图2)。
图2:用当地企业制造的无人机开始验证
最初由手动无线电控制飞行,确认飞行情况(摄影:北海道电气保安协会)
验证时,首先以手动无线电控制操作飞行,确认了飞行中的状况和故障安全功能(误作动等引发故障时的安全控制功能)。另外,从这一时期开始,还反复进行了机体的调整和对负责职员的飞行操作训练(图3)。据称,2014年度就飞行了63次。
图3:对负责的职员也反复实施了飞行操作训练等
并确认故障安全等功能(摄影:北海道电气保安协会)
2014年5月,在各地的光伏电站反复进行演示之前,已经较当初的预定作了好几项运行变更。
一项是,从起飞到着陆全部变为自动飞行。而原计划是在变动因素大的起飞和着陆时要用无线电控制手动操作,其他时间为自动飞行。
但是人为失误无法杜绝。而且,无人机的无线电控制操作需要一定的熟练程度。
另外,以拍摄输出功率为2MW的光伏电站为例,需要在大约4个棒球场的广阔空间内,以50~100m的高度飞行。不容易看清机体,操作难度也比较高。
因此,以不知何时会出现人为失误为前提,得出了全自动化飞行反而能降低风险的结论,从而决定全部换成自动飞行。
再一项是拍摄视频。原计划是拍摄一定数量的太阳能电池板照片,通过对各区域依次拍摄,来获得发电站中全部电池板的热图像。
但在实际航拍后发现,即使发现了出现热点等的场所,要想确定问题电池板在哪个阵列(铺设太阳能电池板的行列单位)的具体哪个位置,花费的精力和时间要超出预期。
原因之一是,采用的红外相机没有在拍摄的图像上追加位置信息的功能。因此,讨论了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数据加以弥补的方法,但由于GPS精度本身存在课题等原因,而放弃了这种方法。
变更为拍摄视频后,就容易锁定判断发生故障的电池板位置了。而且,太阳能电池板表面的反射对热图像的影响也变得容易判断。
电池板的光反射会影响热图像,并以“温度”的形式体现出来。光凭一个位置拍摄的热图像来判断,如果算上反射形成的“温度”,可能会判断该位置的电池板过度发热。而拍摄视频的话,改变角度后反射的影响会减弱,因故障等造成的温度差是持续出现的,所以可排除反射的影响。
在拍摄热图像的同时,还拍摄可视图像,可视图像也同样变更为了视频拍摄。
作者:加藤伸一 来源:日经bp社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