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新能源中寻“蓝海”

2015-11-13 10:32:21 太阳能发电网
  近日,东北地区陷入重度雾霾。专家分析,煤炭等传统能源造成的污染或是主因。曾经深受雾霾困扰的皖北产煤大市宿州近年来加大新能源综合利用力度,既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又赢得发展后劲。   “宿州上空见到了久违的蓝天,晚上能数着星星了。”今年,许多宿州人在网络上点赞:“宿州蓝”提升了幸福指数。与之相印证的是,
  棚上卖电力 棚下搞种养 现代农业增加“新引擎”
  记者最近走访宿州农村发现,正在规划建设的一种新式大棚引人注目:棚顶搭设光伏电板,棚下发展种植养殖,空中和地面相结合,发电和种养两不误。宿州市紧紧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新能源产业与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互促共赢,规划建设一批“农光互补”光伏大棚,不仅能解决新能源产业的用地问题,而且有助于推动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的发展。
  今年8月,国内最大的民营能源公司——协鑫新能源公司与埇桥区政府签约,在该区投资10多亿元,建设2000亩40MW高标准“农光互补”光伏大棚项目,计划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农光互补”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1.7亿千瓦时,再加上大棚带来的收益,年产值可达10亿元,可带动周边数千名农户致富。据介绍,大棚建成后,一部分由协鑫新能源公司成立的协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自行管理,公司依托国家农科院进行规划,聘请农技专家管理;另一部分面对种养大户优惠出租,并无偿提供农技支持。由于“农光互补”光伏大棚连片建设,设施完备,设计标准高,租金还低于普通大棚,深受种养大户青睐。
  近期,宿州市还选取了10个村庄试点建设“渔光互补”光伏电站,每个站点投入48万元,充分利用废弃砖窑和鱼塘,搭建成片光伏电板,上面发电,下面养鱼,由附近农民优先承租。水产品喜阴不喜阳,鱼塘上方往往需要加盖遮阳板,而光伏电板恰好起到遮阳效果,每亩可省去养殖户上千元成本。养殖业和光伏业相结合,不仅降低了光伏电站用地成本,也有助于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等问题。
  瞅准光伏电站的旅游前景,宿州市还着手引入相关企业,依托“农光互补”“渔光互补”项目,发展休闲垂钓和农家乐,在全省率先开发以新能源为卖点的特色观光农业。

  农户不掏钱 每年享“红利” “光伏扶贫”引入新思路
  农家屋顶不仅能遮风挡雨,还可改造为小型光伏电站,农户只需花少量改造费用即可获得持续的发电收益。如今,许多贫困农民正借助光伏扶贫项目脱贫致富。今年,宿州市极积探索政府与企业合作投资,由企业帮助农民统一建设光伏电站,让贫困户分文不掏,每年还坐享“红利”。
  “‘光伏扶贫’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扶贫项目,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诸多瓶颈。”宿州市招商部门一位人士说,一个装机容量3000瓦的小型户用光伏电站造价约为2.4万元,按照有关政策,国家、省市和贫困户各拿三分之一,但一些贫困户拿不出资金;户用光伏电站对贫困户房屋的承重有一定要求,维护上有一定门槛,发电安全和发电收益也因户而异;贫困户脱贫致富以后,建在其屋顶的光伏电站需移交其他贫困户,但实际可操作性较差。综合这些因素,宿州市一些地区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不再分散建设户用电站,而是与上规模的光伏企业合作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收益,实现企业、政府、贫困户三方共赢。
  按原先的方式,贫困户将屋顶改造成电站,需一次投资8000元,正常情况下每年可获约3000元的预期收益,而现在这笔费用由企业承担,农民不掏分文,还可从企业获得每年3000元固定收益。当贫困户实现脱贫后,收益可转至新确定的贫困户。不仅如此,这种新的运作方式也让政府的扶贫资金实现了保值增值。过去,地方政府在光伏扶贫项目中,一次性投入金额巨大的配套资金,往往效果不佳。今年起,埇桥区政府将这些扶贫资金入股光伏企业,企业按协议规定,一方面保证一定数量的贫困户脱贫,一方面按政府的出资比例给予分红,让政府扶贫资金实现“滚雪球”。
  为抢占新能源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全省新能源应用示范基地,宿州市成立了产业推进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大问题,建立县处级干部包保项目制度,对企业进行“保姆式、管家式、顾问式”服务,新能源企业纷至沓来。今年9月,宿州首批新能源汽车在宿马园区下线;总投资5亿元的泗县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园正在建设中;众多垃圾发电厂、生物质能发电厂、水泥固弃物发电厂纷纷落户,正在形成新能源产业集聚的良好态势。

作者:何雪峰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wutongyuf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