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国在光伏发电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全球经济环境不佳的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逆势增长,今年前三季度装机量同比新增161%。可以肯定的是,我国光伏产业已经回暖。 此外,国家能源局2015年光伏建设规模为17.8GW,加上领跑者计划指标和能源局关于调增部分地区2015年光伏电站建
难题待解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2015年1-6月全国累计光伏发电量190亿千瓦时,弃光电量约18亿千瓦时,主要发生在甘肃和新疆地区,其中,甘肃省弃光电量11.4亿千瓦时,弃光率28%;新疆弃光电量5.41亿千瓦时,弃光率19%。
从全国整体来看,我国弃光率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改善,新疆、甘肃等地区反而有增长态势。在当地电力消费能力没有提高的前提下,光伏发电企业不但要面对同行业竞争,更要费劲心思与火电等传统能源争夺市场。
放弃清洁能源而使用污染更为严重的火电,这从国家发展清洁能源战略的角度来看是无法理解的。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弃光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当地电力消纳能力较弱,电网建设缓慢以及外送输电通道容量有限等原因造成的。
国家能源局此前曾发文要求,能源主管部门要及时与电网企业进行衔接,落实配套电网建设相关事项;电网企业应及时制定配套电网建设方案,协调推进配套电网建设和改造,做好光伏发电项目的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服务等工作。
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在许多适合建大型光伏发电站的地区,其工业并不发达,当地电力消纳能力已经接近饱和。而在加大力度建设光伏发电站的同时,电网等配套设施却没有同步跟上,电网输送能力限制了光伏发电的并网,弃光率高也就在所难免了。
卓创资讯光伏分析师孟鹏告诉记者,“造成弃光率的原因很多,而最主要的就是火电的成本比光伏发电更低,光伏发电要达到‘平价上网’才能有优势。”
电发出来却没法上网,无法上网则意味着没有收益,那对企业而言就是得不偿失。孟鹏表示,想要达到平价上网,最主要的就是依靠电站建设成本降低,补贴的及时到位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萧函表示,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已经掌握多晶硅材料的生产工艺;光伏电池生产设备国有化能力提高;光伏制造业技术有一定提升,光伏发电系统投资成本下降。在技术创新上,我国在智能光伏方面已经取得初步成果,而且我国可以使光伏晶硅电池向20%以上转化,甚至达到22%。
遗憾的是,作为深度依赖补贴的行业却依旧面临补贴不到位的困境。数据显示,补贴缺口在今年进一步扩大。目前中国限电接近200亿千瓦时,补贴拖欠近200亿元。两个“200亿”已经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大问题。而这200亿中,仅15家光伏电站营运商的光伏补贴拖欠额度已超过100亿元。补贴不到位,必然加大企业的生存压力。
而就在上个月底,一份由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宣布将会逐年下调光伏发电的标杆电价。孟鹏表示,在补贴进展缓慢的同时下调电价短期内对电站收益会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内挫伤企业建设光伏发电站的积极性。但是从长远看,逐步取消补贴实现“平价上网”依旧是大势所趋。
孟鹏告诉记者,光伏企业应该加大对光伏组件的技术投入,进一步降低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从而应对电价下调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冲击。而国家应该加快落实补贴到位,避免光伏企业在面对现金流趋紧的同时还要增加垫付补贴的财务成本。
技术创新带来的变革
随着中国光伏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国光伏产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而技术创新与互联网的融入给我国光伏企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由于光伏发电站项目投资较大,且目前来看收益并不稳定,光伏企业想要通过银行获得资金相当困难。孟鹏告诉记者,国有企业在资金获取上还好一点,但民营光伏企业想要获得资金只能通过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利息偏高,这反而加重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互联网的融入以及众筹的逐渐被认可给了光伏企业全新的融资渠道。
光伏行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对项目质量的管控和对项目盈利水平的正确评估正日益受到重视,并日渐成为一种趋势。为迎合这一趋势,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相中了“互联网+”。能源互联网也正以惊人的速度渗入光伏发电产业。
一家从事大数据分析的企业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利用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光伏发电站的转换率,减少人工看护的成本投入,而更为主要的是可以与相关产业链进行有效地结合,从而提高光伏企业的收益。
具体而言最为重要的有两点,一是通过实时监测和运营优化,将工业互联网引入光伏发电企业,最大程度提高光伏电站的发电量,确保其高效长期运行;二是通过大数据‘搬运’和整理,实现风险可视化,为金融机构等投资者提供数据依据,增强其风险防控能力,降低金融风险。
此外,互联网的融入也给分布式光伏带来了发展契机。作为光伏强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分布式光伏在我国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屋顶归属权、建设资金以及如何管理等问题都困扰着我国分布式光伏的发展。而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明确,分布式光伏作为能源互联网的入口及核心基础资产,将成为建设能源互联网的重中之重。
萧函告诉记者,互联网与光伏企业的深度融合将长期影响我国光伏企业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互联网将与光伏产业在智慧光伏电站、能源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共同推进云服务业务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未来国家政策将继续向光伏产业倾斜,同时光伏产业将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价值创造,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提高转换效率降低系统成本。
作者:毛小北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