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呼唤系统化规范

2015-10-22 10:41:54 太阳能发电网
“今年1-9月,中国多晶硅产量已达10.7万吨,同比增长9.1%,电池组件产量31GW,同比增长32%;新增并网光伏装机量约10.5GW,累计装机容量超过38GW。”10月13日,在2015中国光伏大会暨展览会开幕式上,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用这样一组数据揭示了中国光伏行业持续回暖的现状。海关总署最新公
 
  长期户外验证缺失
  光伏组件所处的户外环境千差万别,按照25年使用寿命的标准要求,组件和其采用的关键材料的环境适应性,越来越受行业重视。
  根据传统的组件评估过程,“通过2000小时、3000小时的湿热实验去证明组件能够在户外使用25年,这其实是有待斟酌的。”采访中,杜邦光伏氟材料市场经理付波向记者展示了一组光伏组件户外失效的案例,在北美地区一个运行仅4年的光伏系统中,组件背面的背板材料已经完全剥落,而这些组件都来自知名厂商并且通过了相关认证。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组件的相关标准测试并不能发现这种剥落开裂现象。相反,一些光伏组件在使用接近20年后,机械性能仍未发生大的变化,但是经过3000小时的室内湿热实验,性能则表现出明显下降。可见,一些传统的室内评估实验难以真实反映光伏组件在户外长期运行的情况。
  另外,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使用环境差异巨大,光伏组件的户外衰减模式也十分复杂。据付波介绍,很多组件在中国、印度的衰减就要快于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
  “因为在室外要运行20到30年,目前还没有人在实验室的条件下重新模拟这样的室外环境。”日本电气安全环境研究所的Kohji Masuda表达了同样的想法。

  认证环节尚存局限
  目前,我国光伏组件及材料的认证主要依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相关光伏行业的标准进行测试。例如《IEC61215 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标准明确注明:试验程序的目的是在尽可能合理的经费和时间内确定组件的电性能和热性能,表明组件能够在规定的气候条件下长期使用。通过此试验的组件的实际使用寿命期望值将取决于组件的设计以及它们使用的环境和条件。换言之,“通过IEC61215标准的测试也并不代表组件一定可以达到25年的使用寿命”,TUV南德北京分公司光伏部门经理罗欣莲告诉记者。认证和测试机构拿到的是送样产品,而“送样和我们在生产线上随便拿一个产品送到实验室测试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通常送样可以顺利通过测试,但在现实生产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未必能完全遵照最初的设计。而且在时间方面,目前只有北美地区的测试是一年四次,其他地区只是一年一次。

  “像玉器一样脆弱”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在会上指出,目前我国的光伏制造产业规模已经占到全球65%以上,但面向“十三五”,光伏行业还要进一步实现产业升级,建立起全产业链的技术能力和配套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建立更加规范适用的标准成为行业内的普遍呼声。
  据罗欣莲介绍,一些IEC标准主要是根据模型推算得出,而且很多是通过电子产品的户外条件进行推算,这些标准会和实际情况存有一定差异。在应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具体问题。
  中电投科研院新能源研究中心主任赵辉提出,现在很多的光伏组件在安装过程中“就像玉器一样脆弱”,出厂后的下游环节有很大的压力,而相关标准在这一层面并不明确。罗欣莲还说,“就国外光伏组件的整体情况而言,IEC的认证标准相对处于一个准入门槛的地位,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属于自己企业的标准。国际标准应当是最低标准,然后分别是国内标准和行业标准,最高的应该是企业标准,但目前国内尚未形成这样的标准体系。”
  梁志鹏表示,未来国家层面将进一步支持达标的优质产能的推广,例如加强领跑者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给先进的制造企业提供专门的市场,支持先进产能规模的扩大,进而淘汰不达标的落后产能,保障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姚金楠 来源:中国能源报 责任编辑:wutongyuf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