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至2013年,国内多晶硅行业遭遇“寒冬”,2014年多晶硅价格出现了较为强劲的反弹。在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产能过剩时期后,国内多晶硅行业迎来新的曙光。
业内专家认为,目前世界经济复苏仍然比较缓慢,国际贸易争端从未停止,甚至愈演愈烈,国内多晶硅投资过热苗头已现。同时,加上目前现有国内产能及进口供应量,未来国内多晶硅市场供应量将非常庞大,而需求几年内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要充分考虑技术和人才优势以及当前和未来市场供求情况,需要全方位调研谨慎投资。与此同时,加工贸易已成为进口多晶硅规避正常关税监管的主要手段,大大弱化了我国“双反”应该取得的效果,国外通过加工贸易输入中国的多晶硅仍对国内市场冲击较大。
危机暗藏 其实,多晶硅行业繁荣背后的危机不仅仅是企业盲目投资和产能无序扩张。
目前,国内的多晶硅行业,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在面临国外产品技术不断进步的压力的同时,技术更新换代与淘汰落后产能,是国内多晶硅企业必须打破的局面。
一个无法抗拒的事实是,美、韩、欧盟等多晶硅企业由于掌握着生产的核心技术,对中国本土企业的确有较大的威胁。
据内蒙古科技大学化工学院院长王亚雄介绍,国内多晶硅行业存在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的缺失。多晶硅提纯技术的缺失是我国光伏行业受制于欧美、日本等国的根源之一。
据记者了解,现在,多晶硅的生产技术主要为改良西门子法,世界上只有美、韩、日、德几家企业掌握这种生产工艺,其生产成本比中国企业有着绝对的优势。然而这些多晶硅巨头,凭借其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不断在国际国内市场压低价格,制造贸易“摩擦”,设置技术壁垒,一度令国内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感到“头痛”。
一位不愿具名的多晶硅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多晶硅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国外产品的倾销对国内多晶硅市场造成的伤害极大,国内多晶硅企业原本产能过剩,开工率也不足,在经历过行业的“过山车”之后,勉强能维持运转的一些企业,面对国外企业持续的“倾销”,形成价格倒挂,不得不被“逼停”,甚至走向破产程序。
在业界呼声不断高涨之下,2012年7月20日,商务部发布2012年第40号和第41号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业内人士称之为“双反”调查。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自商务部“双反”以来,截至目前,多晶硅进口突击倾销之势仍旧猖獗,低价倾销潮也并未停止,对国内多晶硅产业带来的直面冲击已不容小视。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调查专员宋和平认为,多晶硅行业要长远发展,单靠政府贸易救济是行不通的。在渡过暂时的困境后,企业要痛定思痛,追溯造成困难的根本原因。增加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来抵御风险,坚决不能重蹈覆辙。尤其是国内的大型骨干企业,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大做强,提升综合实力,要在行业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带领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然而,对晶硅市场形成“威胁”的不仅仅来自产品本身的技术、贸易摩擦等市场因素,一向被业内人士不怎么看好的单晶硅技术产品在沉寂多时的多晶硅市场突然逆袭,并有欲与多晶硅产品抢占市场份额的迹象。
作者:张世祥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