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新型城镇化要走共生、循环、协同的生态化道路

2014-12-15 10:06:52 太阳能发电网
12月1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因此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继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之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方针。当前我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低碳生态化城镇建设之路。我国城镇化建设以生态、低碳理念为指
  多措并举推动生态城镇化建设
  记者:您认为,接下来的一个时期,生态城镇化建设应该从哪几方面推进?
  李迅:第一,应当调整产业结构。尽量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发展绿色经济,高端生产型服务业:信息、科研、金融服务,以及养老、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生活型服务业。将传统制造业高科技化,降低传统的粗放型、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比重。
  此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产业发展中,上游产业最后排放的污染物应该成为下游产业的生产原料。这里举三个做得较好的例子,一是北京延庆德青源养鸡场每天用鸡粪发电,既是食品加工厂,又是发电厂,实现了循环经济。二是河北邯郸市已做到建筑垃圾100%再生利用。今后特别是北上广等超大城市,旧城改造的工程量很大,应当使用拆卸下来的建筑废料。三是台北市实现了垃圾0填埋,全部资源化再生使用,比北欧国家做得更好,北欧目前资源化利用率可达到90%,剩下的仍需填埋;美国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而中国目前百分之十几资源化再利用率,潜力巨大。
  第二,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变能源结构。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电、地热、生物质、地源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要进行总量控制,降低能源消耗。
  第三,在土地资源生态化方面一是要强调职住平衡,尽量减少汽车使用,就近实现绿色出行。二是混合兼容,产业结构提升后,可以在一个相对小的空间范围里就业、居住,不用再像过去那样做绝对的功能分区。另外,土地利用方面更多地关注存量用地,少用增量用地。不一定都要去建新区,可以在老区基础上进行置换改造,例如北京798,由过去老的工业厂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搬迁完的首钢,其遗留下来的8万多平方米旧厂区和建筑今后可做工业遗产旅游,住宅,创意文化、行政办公等,这样就不在外围占用新的土地建新区,而是在城市里退二进三,腾挪置换。
  第四,城市水资源也要强调高效、循环利用。一方面可以重复使用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首先,要做好中水回用以及雨水收集回用。北京市目前非传统水源已经占到整个北京市用水量的18%,今后要继续朝这个方向努力。其次,要建设习总书记倡导的“海绵城市”,多建绿地、人工湿地,多留水面,径流系数保持在0.55左右。此外,要用生态化的技术处理污水,通过人工湿地实现污水自然净化。特别是农村地区利用分散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治理后的污泥还可做肥料。
  第五,发展绿色建筑,实现“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财和环境保护。在这方面应当采用德国的被动式节能技术。被动式节能技术是指建筑朝向的合理布置、遮阳的设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有利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开口设计等,这些技术可实现建筑的采暖、空调、通风等能耗的降低。绿色建筑强调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减少空调,多做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和墙体爬山虎,达到保温降热作用。
  我们知道,北方集中供暖并不像普遍采用的供水、供电、供气那样的开关式控制和按使用量计算费用,而是按照供热面积收费,这样就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以及居民节能意识不强,目前住建部在北方推行冬季供热计量改造,做一个可控的阀门,并且做一个计量表,用多少算多少,这并非高新技术,但是如果采用科学计量方式并且安装阀门的话,节能可达30%—40%。
  第六,发展绿色交通。在城镇化发展中应当强调以发展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和步行交通为主的交通方式。逐步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增加轨道交通的密度并且提高其舒适性。在交通发展上强调以下理念,一是公交优先。二是强调TOD模式,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引导土地开发。三是需求控制理念,通过自主意识对人的需求进行管控。四是以行人和自行车优先的交通设计。
  第七,构建良好生态格局。将自然风光引入到城市里,做到城乡融合;做好固废分类处理,实现再生资源化;用绿色人文建设来推动城市生态化建设。


作者:陈婧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gaot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