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批经核证的自愿减排量(CCER)获签发。 从9月26日减排量备案审核会第一次会议召开,14个项目共约894万吨减排量入围,至11月25日首批减排量备案公示,10个项目共约649万吨减排量成功获得签发,历时2个月整,项目通过率约为71%,减排
据此要求,首获减排量签发的10个项目中,只有云南丘北县赶马路风电场项目符合要求,而该项目是10个项目中体量最小的,减排量只有1万吨。
广东碳市的地域门槛略低于湖北碳市,为省外CCER开了30%的门缝。本年度广东碳市配额总量4.08亿吨,CCER使用比例上限10%,省外CCER最大容量为1224万吨。
目前,深圳、上海、天津碳市较为开放,暂无门槛。3试点配额总量分别为0.33亿吨、1.6亿吨、1.6亿吨,CCER使用上限分别为10%、5%、10%,由此计算,CCER市场容量分别为330万吨、800万吨、1600万吨。
由此来看,天津、深圳、上海、广东将成为首批CCER的主要消纳地,其中,天津是容量最大的市场。
从上一周的配额平均价格来看,深圳和上海价格较高,分别为38.36元/吨、34.02元/吨。天津和广东较低,分别为25.17元/吨、22.4元/吨。
按照价格从优的逻辑,首批签发的CCER,将优先进入深圳和上海碳市。
从体量上来看,649万吨现货,是深圳碳市CCER容量的近2倍,是上海碳市CCER容量的81%。两地市场消纳能力有限,广东和天津势必成为重要的补充消纳区。
控排企业询价多、买入少 目前,CCER项目业主并不是以减排项目为单位,整体出售产出的减排量,而是根据买家需要,从量出售。
记者从6个项目的项目业主获悉,其中5个项目产出的减排量已全部或部分售出,另外1个项目尚未寻买家。
中碳未来总经理焦洁对记者表示,“我们有意采购首批签发的风电CCER,但这些CCER均已有买家,我们下手晚了,没有买到。”
首批签发CCER看似抢手,但由此预测市场走向繁荣还为时尚早。据记者了解,首批CCER买家,虽有个别控排企业,但仍以中间商为主。
汉能控股集团国内碳资产管理部部长李佳耘对记者表示,在试点碳抵消政策尚未完全明朗的形势下,控排企业观望、询价、议价较多,但签约的并不多。
焦洁对记者说“有些控排企业洽谈了7到8个月,仍未最后签约。”
首批签发649万吨CCER,体量足以淹没深圳碳市的CCER容量。而第二批CCER签发已被国家发改委提上日程,14个备案项目和4个二次上会项目入围,其中三类项目共15个,根据监测报告计算,补充计入期内累计减排量达1100万吨。
1100万吨是上海碳市容量的1.375倍,是广东碳市省外CCER容量的90%,是天津碳市容量的69%。
ICIS安迅思中国碳市场分析师林剑玮对记者指出,在国家发改委CCER签发程序走向常态化,以及现货为主的大形势下,未设限的试点出于对本地市场的保护,很有可能抬高准入门槛。
李佳耘对记者指出,控排企业签约后,若准入政策有变,将面临违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考虑年底国家CCER注册登记簿与试点连接,以及临近履约期(2015年6月)企业刚需逐步释放,他认为,各试点准入政策最好在2015年初明确化、清晰化。
作者:李雪玉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