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海外“双反”冲击的国内光伏业,在国内多重政策扶持下,开始由冷转热,成了业外资本追逐的香饽饽。今年,包括房地产、物业投资、高速公路等各路业外资本纷纷投入巨资加码光伏电站,有企业甚至豪掷近千亿元。不过在业界看来,“钱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其中就包括并网难的桎梏。尤其光伏业
押宝理论盈利能力 即便热情高涨,光伏电站建设成为疯抢对象,但依据中国能源研究会顾问、北京能源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国宝日前在2014北京能源论坛上提供的数据,目前太阳能发电在总发电量中占比6%。,按其话说,这一比例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张国宝认为,与煤电相比,太阳能发电依然是没有成本优势的能源。相比之下,成本甚至高出前者一倍。
为何依然有业外资本蜂拥而至,多数企业和业内专家的回应是主要看重长远盈利能力。根据国家发改委此前明确的光伏地面电站三类电价补贴,根据光资源优劣分为每千瓦时0.9元、0.95元和1元,分布式光伏电站补贴每度0.42元。业界预计,光伏电站盈利水平将超过8%。
有光伏项目负责人算了这样一笔账,做一个50千瓦项目,按现有的电费和补贴计算,需要六年成本回收期,第七年开始,不用交电费,还会有额外收入。按照《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光伏上网电价及补贴的执行期限原则上为20年。“20年,相当于终身补贴。补贴时间被确定,会激发更多投资者信心。”英利负责人表示。
政策风险依然存在 在业界看来,光伏对政策依赖过强,如果脱离政府补贴,没办法实现盈利。“开始阶段接受补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长时间补贴的行业势必不会健康。”一位行业内人士表示,卓创资讯新能源分析师王晓坤认为,行业上下游未疏通、并网难度大等依然制约行业发展。不仅如此,这种过度依赖政策支持的行业很容易受到政策、行情突变的影响。
早在2006年,就曾掀起一轮业外资本涌入太阳能业的浪潮,有杉杉、春兰等业外资本纷纷投注。根据杉杉股份(600884)公告,其参股16.112%的杉杉尤利卡太阳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15MW太阳能生产线竣工投产。春兰集团的一位内部人士透露,该公司计划斥资30亿元打造研究中心,其中大部分资金将用在新能源的开发上。该公司发展新能源产业三步走中,就包括“计划做太阳能电池和发电设备”。
然而在光伏业飞速发展多年后,2011年开始遭遇来自美欧两大市场接连“双反”,九成销售在海外市场的光伏业遭遇重创。
市场风云多变,近期国际油价连跌,有分析称,传统能源成本下跌,可能会对新能源发展起到抑制作用。不仅如此,面对新能源消纳等难题未解,多路资本的疯狂投资,“不排除会引发部分地区出现过剩的可能,由此可能造成支持政策的减弱,企业所构想的盈利蓝图将遭受考验”。
作者:马骏昊 来源:北京商报记者
责任编辑: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