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密集出台的光伏政策,春风般吹动了国内的光伏下游产业,资金潮涌不断,外围企业摩拳擦掌。然而,上层政策向好,落地效果待定,和海外“新能源标兵”国家相比,国内光伏政策环境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利好政策密集出台直接刺激了资本涌入光伏行业,部分银行也开始
政策短板 “国家上层的政策制定得很好,但是到下面执行和落实就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时间慢慢改善,很难一步到位。”北京光伏第一人任凯向新金融记者道出了政策落实的障碍。
光伏下游产业发展瓶颈还体现在国内公众对太阳能发电的认可程度上。而欧美国家公众对可再生能源的认可度比较高,因为其有很长的发展过程,而我国真正鼓励公众投资分布式太阳能电站从去年才真正开始。
其实,中国对于光伏产业支持政策的启动时间相对较晚,2006年中国的光伏制造业蓬勃发展之后,全国性的激励政策才开始启动。而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就制定和出台了国家光伏发展计划和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国际上光伏发电发展较快的德国和日本,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筹划光伏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补贴方案。
2009年7月21日,中国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以下简称“金太阳”),决定综合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这被看做是中国支持光伏产业的首部政策。
不过在推出“金太阳”之时,中国光伏市场还未形成,成本尚未摸清,政策采取的是按装机容量进行补贴,这个方案简单易操作,但是弊端在于这种事前补贴方式,项目通过评审后就给补贴,“骗补、先建后拆、报大建小”的现象难以监管,而且电站建设“采用次级组件,质量缩水,难以管控”的问题也难以监控。
由此,“金太阳”最终在2013年退出了历史舞台。 取而代之的是“度电补贴”方案。2013年8月30日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了对光伏电站发电实行上网电价制,按不同光照资源地区,上网电价划分为0.9元/千瓦时、0.95元/千瓦时和1元/千瓦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行按电量补贴,补贴标准为0.42元/千瓦时。
尽管国家明确了补贴标准,但是下到地方部门落实上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国内用户安装分布式光伏电站仍面临“并网难、审批难、结算难”的问题。任凯表示,整个并网申请流程时间过长,手续复杂。相关文件制定的是45个工作日并网,可是实际流程一般会超过60天。
在德国,分布式电站的安装流程非常便捷,个人如果想安装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只需到规划部门填一张申请表,银行就会实地考察屋顶面积、光照条件等,以此确定贷款发放。随后,安装公司将会上门安装屋顶光伏电站。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德国光伏发电量达到了总电量50%的比例。
作者:郗岳 来源:新金融观察报
责任编辑: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