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手里还攥着一纸“路条”的人来说,肯定在后悔在10月份之前没有将它出手。因为国家能源局在10月份连续发了两个文,来扼制光伏行业里“路条”倒卖的怪象。 “路条”是指发改委同意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批文,一般形式是由发改委部门下发的《关于同意某某项目开展前期工作
三天后,能源局再次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建电源项目投资开发秩序专项监管工作的通知》,将对2013年7月~2014年9月的各省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项目的备案、核准、开发作监管。对新建电源项目投资开发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也将处理。
而就在几天前,国家能源局又召开了新建电源项目投资开发秩序专项监管启动的内部培训会,明确表示将根据实际建成情况调整今明两年光伏装机计划,并严打路条投机买卖。
至此,能源局打击“路条”买卖的决心彰显。有参与过路条买卖的业内人士也表示,现在“路条”的确很难出手了。
但是,能源局出重拳打击,能否杜绝此类现象呢?笔者觉得很难。“路条”买卖原本就是一个因利益而生的产物,只要其中依然存在寻租空间,就难以杜绝。
例如,现在手中有路条的公司,尽管不能像以前那样将“路条”直接转手卖出去,但是可以通过与买方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进行内部转让。而这种方式显然并不违反能源局的新政策。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路条”倒卖问题,更为关键的是从源头上解决,让真正有需要的企业能够更加便捷的拿到“路条”,倒卖转手的现象自然也就少了。
与其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去杜绝,不如从优化备案设计、放开审批流程、提高资质门槛多个方面入手进行疏导。
那些进行路条倒卖的公司或个人,其资质多数不合格,只因有地方政府关系,或者地方政府对资质审查不严,从而轻易拿到路条。假若地方政府对资质门槛监管严格,那些不符合资质的倒爷将很难拿到“路条”。
作者:严凯 来源:经济观察网
责任编辑: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