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万能材料”的石墨烯,在电子、航天军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巨大应用空间,近年颇受学界、政府、资本的重视与追捧。 2004年,石墨烯首次从石墨中分离得到。十年来,发达国家对于石墨烯研究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据科技部消息,近期,英国将投资60
石墨烯有望打破半导体产业流传的摩尔定律,即芯片的集成度每18个月至2年提高一倍,即加工线宽缩小一半。目前通用材料硅的加工极限一般为10纳米线宽,而石墨烯尺寸更小,且导电性能更好,电子迁移率更高。由于集成电路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石墨烯产业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重大。
目前在石墨烯研究领域,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同处起跑阶段。从专利申请数量来看,中国还具有相当的科技创新优势。一旦抓住机遇,我国有望在石墨烯的产业化进程方面领先他国,甚至主导这场技术革命,有利于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型制造强国。中国知识产权网(CNIPR)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7月,中国有关石墨烯专利申请数量为5442,处于世界首位,是第2名美国申请数量(2196)的近2.5倍。
现状:产业化“攻坚”缓慢 目前石墨烯制备还无法实现达到产业化要求的大规模量产。制备方法的局限导致石墨烯层数增加、内部缺陷的累积,石墨烯的各种优异性能将无法体现,因而实现高质量、大规模的石墨烯生产是石墨烯产业化的基石。
当前石墨烯制备有四种主流方法:微机械剥离法、外延生长法、化学气相沉淀CVD法和氧化石墨还原法。其中CVD法被认为是产业化生产石墨烯薄膜最具潜力的方法。该方法的生产原料为广泛存在的碳氢化合物(甲烷、乙醇等)。三星已运用CVD法成功获得对角长度为30英寸的单层石墨烯。
不过,目前CVD法制备出的石墨烯厚度难以控制,良品率无法保证。此外,CVD法虽然原料廉价,但设备价格高昂(价格在30-100多万美元/台之间),对于一个尚在产业化初期的领域来说是一大笔成本。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石墨烯的“产业化困境”在于,一方面,因为受制于制备过程中的高成本和低质量,石墨烯目前未实现量产;另一方面,产业链下游的应用领域还未实现突破,尚未产生规模化需求。
当前我国石墨烯产品主要在科研单位及企业研发部门中“自产自销”。科研单位与企业对接不畅,研发机构与下游企业缺乏沟通,石墨烯研发重基础科学而轻实用技术,导致石墨烯的应用领域市场需求未开,没有一个领域可以实现石墨烯的规模化应用。
作者:耿雁冰 鲍涵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