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从剑桥毕业回国,倪欢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集团等机构从事低碳行业的研究工作。今年过年期间,她产生了在位于一楼的家中庭院安装光伏电站的想法。她从3月份开始陆续对一些家用光伏电站项目进行考察,最初确定的晶硅面板设计方案因邻居意见受阻。在5月的一次剑桥校友聚会上,她认识了正在国内
问:除了“热斑效应”的担心,选用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后还遇到了什么具体的问题?
倪欢:还有一些。比如业委会就问我光伏薄膜会不会反光影响到对面楼的居民。我专门去问了供应商,他说是不可能反光的,因为薄膜面板的外玻璃表面做了抗反射处理,否则含有能量的太阳光被反射掉了就会影响发电效率。甚至还有业主会怀疑是不是有辐射,或问电站对电网和用电安全有没有负面影响。这明显就是不了解光伏电站,但是我非常理解,这也正好是一个科普的机会。另外,并网不到一个星期,物业公司就给我打电话,说有个自称是我楼上的邻居举报电站是个违章建筑,要物业公司出面与我沟通,声称应该取缔它。我很震惊,因为楼上的这些邻居我都很熟悉,我事先都有沟通。当然物业公司驳回了他的投诉,称设备是在围墙内的,而且是新能源项目,国家在鼓励。后来投诉的人又说很难看会影响小区景观,这个观点站更不住脚,物业就没理他。
政策体验最大心得:要和所有利益相关方“博弈” 问:作为政策体验者,您在整个社区沟通过程中的最大体会是?
倪欢:作为低碳行业的研究者,我一直愿意尝试新的项目。我和以前无所不能(caixinenergy)采访过的任凯、党纪虎不大一样,他们毕竟是行业内,重点在于实践自己的技术。但是我更多的是从政策方面来做一个体验。
在体验国家新能源政策的过程当中,我在和所有的利益相关方互动,这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开始就想的很简单,就是在自己家里建个电站嘛,装好发电就行,以为“电老虎”可能会很难搞,没想到反而是邻里社区关系最耗神:我需要给所有相关方做科普宣传,小到邻居,大到物业公司。虽然院子是在我的产权证上的,我其实可以不必要这么麻烦。但是我知道社会影响(social impact)的重要性,也知道只有做了充分的沟通,想要搞破坏的人才会搞不倒我。这个过程很值,我跟业委会、物业、邻居建立了积极正面的互动关系。而且我们绝对是有正能量的家庭,我挺享受这个过程,虽然没有那么的顺利,但是我还是觉得很有意思。
另外,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谈的宏观一点:如果政府在上一个有社会、环境影响的项目的时候,多听取‘stakeholders’(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可能就可以避免很多后续的问题和民众的反对意见。另外,很多银行在贷款给一些项目的时候,可能根本没想到项目带来的社会影响有这么大。如果在审批的时候能做好调研,贷款也不至于有这么大的风险。
作者:笑阳 来源:财新网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