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可谓大起大落,既实现了产业规模从小到大的嬗变,又经历了产业景象由盛而衰的转折。由于国际市场的需求萎缩以及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中国的光伏产业陷入全行业亏损。对于光伏产品转战国内市场,民众认可度低的背后原因,以及光伏入户的前景等问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万军博士做出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可谓大起大落,既实现了产业规模从小到大的嬗变,又经历了产业景象由盛而衰的转折。由于国际市场的需求萎缩以及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中国的光伏产业陷入全行业亏损。对于光伏产品转战国内市场,民众认可度低的背后原因,以及光伏入户的前景等问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万军博士做出了清晰的回答。
记者:我国太阳能产能巨大,但利用率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却不高;光伏组件出口量大,但在国内所占的市场份额却很小,居民接受度也比较低。这貌似是有些矛盾的现象,您认为根源在哪儿?
万军: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但政府扶持政策的特点是生产者导向,它立足于产业的供给端,以支持生产企业的成长为出发点,对启动国内市场需求方面则重视不够。与中国的光伏制造业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国内的光伏装机需求增长非常缓慢,中国的光伏装机量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不高。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明显不足,产能扩张只会加剧供求矛盾,消化巨大的产能最终不得不依赖国际市场,进而导致中美、中欧之间的光伏产品贸易摩擦。
与发达国家偏重于向光伏使用者提供补贴以启动市场需求的政策导向不同,中国发展光伏产业的重点在于扶持光伏制造企业的迅速成长。由于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非常频繁,市场不确定性很强,商业模式也不成熟,为了避免巨大的投资风险,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产业化规模一般不宜很大。但国内很多地方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了大规模的光伏投资,最终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多晶硅和电池组件的价格狂跌使光伏企业普遍陷入财务困境。这说明,在市场需求尚不明确,技术进步速度和方向难以预测的情况下,过于强调新兴产业的规模扩张并不可取。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信息
责任编辑: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