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之举——率先进军电站
所以尽管自认稳健派,但瞿晓铧并不是一个保守的人。“看准的事情还是会去冒险的。”前提是一定要研究分析的很透彻。“如果一个事情你看不懂,只是别人在做,就好像你不做这个事情就是傻瓜一样,那个时候做通常就是坏事。所以我会希望把一个事情真的弄懂了,理解了,自己觉得有把握了,做的时候不会保守。”
2009年,瞿晓铧就是以这样的思路实现了弯道超车。2009年之前,作为光伏电池上游的主要原材料,多晶硅价格走出了一条陡峭的上升直线,尤其是在2008年,多晶硅价格曾一度达到500美元/公斤,暴利吸引多数光伏企业纷纷上马多晶硅项目,如英利2008年成立六九硅业,涉足多晶硅产品,赛维LDK则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布局多晶硅生产,龙头老大尚德虽然没有自建多晶硅生产线,但与美国MEMC签订了长达十年的多晶硅协议,供货价100美元/公斤。
在原料压力面前,瞿晓铧挺住了,经营思维奉行“卓尔不同”的阿特斯和拥硅为王的光伏企业同行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进军下游光伏电站,于2009年6月在加拿大成立了一家子公司,用于运营加拿大的下游电站项目。
这一策略帮助阿特斯在光伏行业进入下行周期时成功反杀。“现在大家都说这一轮比较惨的企业很多都是拥硅为王,在前端制造业投入了太多的资金,最后在行业形势不好的时候,资金非常紧张,成为好几个企业转不过圈的一个重大原因,而阿特斯是轻资产。”
但这都是时隔多年后终被验证的正确,2009年瞿晓铧决定进军光伏电站下游,稳健派的这一冒险之举当时并没有赢得分析师认可。
比起上马多晶硅项目的同行,阿特斯是幸运的,但这份幸运得来也十分不易。“我在加拿大电站业务中投了3个多亿的美金,才在去年二季度开始看到回报,说起来不比他们在多晶硅项目上的投资少。”瞿晓铧说。
加拿大电站项目的延期也颇让张含冰捏了一把冷汗。原本预计2011年就可以完成售卖的电站受审批、环评、并网、施工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直到2013年7月才以0.5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售卖给横加公司(TransCanada Corporation ),结束了第一个电站项目。
阿特斯与横加公司一共签订了总价约27.4亿元、总量86兆瓦的9个太阳能电站项目,截至2013年底,阿特斯在加拿大完成了6个电站项目的交割,装机容量总计77.6兆瓦,全球的项目储备已经超过1GW。随着加拿大电站项目陆续实现售卖,公司预计2014年全年净营收约为27亿美元—29亿美元,同时大约有50%的收入将会来自于其整体解决方案业务。
阿特斯率先做出的转型示范给了其他企业信心,光伏寒冬中,不少光伏制造商选择向下游电站拓展,阿特斯模式成功引领了中国光伏企业转型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