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质的惩罚:光伏制造业洗牌逻辑

2014-05-02 22:18:09 太阳能发电网
由此衍生的后果将是:劣质光伏电站丛生、电站投资失败,继而全面影响光伏制造企业的产品销售和声誉,最后光伏制造企业再次洗牌 来源:经济观察报 文/于华鹏   一朝寒潮一朝暖。这句话用来形容光伏行业一点不为过。   在经历了2012年的欧

 

  对比2013年和2011年的光伏产品价格可以发现,以多晶硅为例,2011 年的价格为80美元/千克,到2013年年底则降为19美元/千克,电池片则从1.2美元/瓦降到了0.39美元/瓦,组件价格也从1.6美元/瓦降到了0.68美元/瓦,价格落差几乎都在3-4倍左右。“2018年太阳能电站的系统成本将有20%到30%的下降,届时光伏电站的建设热潮将启,但同时对制造业来说会重新洗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国际合作中心执行主任李军日前在“能源中国行”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光伏制造业全面进入了亏损、微利时代,在这个过程中谁更具持续的创新能力将会更有发展的机会和未来。”

  但李军同时表示,“在制造行业成本下降空间有限的基础上,质量和性能的全面提升将是主基调。”

  然而,这或许将是这场变局或者洗牌的最关键要素。

  记者此前获取的一份来自国内独立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鉴衡认证中心的监测报告显示,通过其对国内425个电站的测试,发现光伏组件主要存在热斑、隐裂和功率衰减等质量问题。

  像功率衰减,去年其现场测试的11个大型地面电站运行一年期左右的组件中,在考虑了设备不确定度后发现,51%的组件衰减在5%-10%之间,其中约30%的组件功率衰减超过10%,8%的衰减超过20%。这意味着厂商普遍承诺的25年衰减20%的质保在运行第一年就衰减严重或者已达到承诺底线。

  质量问题远不止于此,一位业内人士还对记者表示,一些光伏产品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减少了银浆的刷浆工序或次数,甚至有的企业同一产品的国内订单和国外订单质量上有“天壤之别”。

  对此,国家能源局一位官员在不久前举行的一场围绕光伏产品质量的政策研讨会上为企业敲响警钟:国内企业在选择光伏产品和装备时,不要只关注价格,要对产品质量严格要求,明知道价格低的产品质量不高还要采购,不仅对自身长期效益是个损失,也把产品制造商拖入价格竞争中,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质量。

  业内人士认为,在今年14吉瓦和2015年35吉瓦的发展规模之下,由此诸多问题产品组合而成的光伏电站,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对于中国光伏行业,将是灾难性的。



作者:于华鹏 来源:经济观察报 责任编辑:admin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