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能源政策的制定归根结底都受到现实能源约束以及社会能源观念的影响。
人类每一次能源时代的变迁,都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人类能源观念的变革。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 同时伴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世界范围内先后兴起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潮、自然价值主义思潮和生态中心主义思潮对各国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深远影响。气候变化影响以及生态中心主义思潮的兴起,直接批判了近代科学主义世界观对自然界的漠视和掠夺,促使人们采取更加有效的手段来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发展。特别是,石油危机爆发以后,现实的能源约束和世界范围内兴起的自然价值主义思潮直接催生了各国能源政策的涌现;而随着生态中心主义思潮的兴起,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发展新能源。
新能源作为现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代表着能源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一种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产业引力效应。从未来能源政策的发展趋势看,发展新能源技术将是人类解决生态危机、提高掌控自然环境能力的必然选择。为解决能源供应短缺、环境破坏问题,缓解国际环保压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并采取相应的法律与政策措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能源政策的研究、法规的制订和实施,走过了一条逐渐系统化、规范化、合理化的发展道路。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能源界的专家学者,始终立足国情,紧紧把握“能源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主题,为政府决策部门献言献策,贡献专长,为国家能源政策的实施和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2年10月24日发布白皮书《中国的能源政策》称维护能源资源长期稳定可持续利用,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中国能源必须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的发展道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中国能源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国际合作、改善民生”的能源发展方针。2013年3月,《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将现国家能源局、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从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高度调整国家能源局职能,完善能源监督管理体制,统一管理和协调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并将从能源供给、能源消费、能源环境、能源安全四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求实现科学管理、综合管理、系统管理,提高国内能源管理的效率,增强在国际能源合作中的话语权。
政府的政策引导是能源行业加速创新能力的助推剂。能源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链条是:能源政策—企业预期—生产投入—产出效益—带动效应—经济增长方式。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能源需求刚性特征以及能源稀缺(能源价格走高)和环境问题(应对气候变化)日益凸显,中国需要调整能源战略,改变以前简单地从能源供给侧考虑满足能源需求,将节能作为满足能源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改变仅受资源约束的能源供需增长和能源结构战略规划,将CO2排放作为满足能源需求的约束;改变仅从能源供给侧考虑能源安全;各能源行业的战略规划必须站到整体能源的高度,改变以往各行业单独进行战略规划。
中国能源政策取向经历了从自给自足到多元互补,再到节约高效的三个阶段。过去三十余年能源政策的调整与完善为中国经济持续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中国能源政策未来走势是短期内强化节能减排指标的约束效力,中长期内构建较为稳定的国际能源供应体系和更加合理的国内能源价格机制。中国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设计科学合理的中国能源战略;注重和加强能源战略规划,提高能源政策的科学性;注重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注重和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抢占世界新能源技术控制权;注重和加强节能减排制度建设,推动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从实质上扫除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进入国际能源市场的障碍,让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国际能源市场;等等。(作者为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