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将结束无条件补贴全额并网的计划时代,今后也将与传统电力一样,在电力市场上进行交易,进入市场经济时代。
自德国从本世纪开始决定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实现德国的能源转型以来,该国的可再生能源获得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德国的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功率之和就超过了德国用电负荷的平均功率。预计2014-2015年间,德国将会出现,在某个时间点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实际发电功率之和,超过德国彼时的用电负荷总功率的现象。
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德国能效大会上,“德国能源转型2.0版”成为新的名词。德国环境部长彼得·阿尔特迈亚和德国能源署总裁斯蒂芬·科勒先生在大会发言中都“旗帜鲜明”地要求对德国现行的可再生能源法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结束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计划经济”时代,迈入“市场经济”时代。就在大会期间 ,传出了德国基民盟/基社盟与社民党达成组成联合政府协议的消息。德国新政府组成后,预计将在2014年初确定德国的能源发展新政策,对2000年开始实施的“德国能源转型1.0版”进行全面修正,推出德国能源转型的“2.0版”。
什么样的“2.0版”
目前德国采用的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补贴无条件并网,这个政策在德国现时也被称为德国能源转型的1.0版。很多德国人认为,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德国能源转型的1.0版对德国的能源转型、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到了今天,当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功率发展到现在的水平,这个政策就显得不合时宜,并对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和经济性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主要的问题是,由于风光电发展得很快,且非常不稳定,多的时候恨不得让所有的发电设备停机,但一旦风停日落,则需要大量的其它发电设备填补电力的缺口。在目前的情况下,除了少量的抽水蓄能电站外,就需要保持巨大的化石能源发电厂发电能力。风光电的发电量越大,化石能源发电设备的使用率就越低,设备的折旧和运行成本就越高,这种不合经济性的运行推动了电力成本的上升,最终又转嫁到电力用户的身上,这不仅增加了民众的生活成本,而且使得德国工业的用电成本提高,使那些电力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例较高的工业,在国际竞争中吃亏。
在这次会议上,德国的传统发电公司提出,谁是主电源,谁对电力供应的安全负责。既然未来可再生能源电力成为主电源,就应该承担电力安全的成本,现在风光电的发电装机容量增长很快,但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在风光电发电量过低时的后备发电能力,化石能源的发电能力功率消减有限。于是,风光电发电越多,传统发电设备单位发电功率的年发电小时数就越低,这种让化石能源发电企业承担可再生能源电力波动造成的附加成本的做法,在经济上显得非常不合理。
保证后备电源的装机容量和这种后备供电能力在经济上得到合理的补偿,成为能效大会上的一个热点话题。从会议的发言和讨论看,对后备供电能力进行经济补偿势将成为德国能源转型2.0版的重要内容。
除了保留一定的传统化石发电能力外,未来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问题将有赖于三个主要的解决办法:可灵活调节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蓄能以及智能灵活的用电。当然,在这三个领域的进展越大,则需要保留的化石能源发电后备功率就越低,电力的综合成本就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