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的战略构想。2011年,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光热发电列为新能源鼓励类的第一项,在国家层面明确了光热发电的产业地位。到2012年,形势更加明朗化。国家能源局在当年印发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发展目标,到2015年,太阳能热发电装机100万千瓦,至2020年达到300万千瓦。
据记者了解,中海阳目前给自己的战略定位是“光伏、光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事实上,中海阳一直在关注其认为更有发展前景的太阳能光热领域。在国内太阳能光热电站建设启动的初期,就投入了大量的技术力量与资金,与国内外的顶级科研院所、大型能源集团广泛合作。目前,在太阳能热发电领域,中海阳再次担当起国内光热电站建设及技术路线创新突破引领者这一角色。
2011年2月,中海阳在成都双流成立了成都禅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建设了一个太阳能聚光热发电反射镜生产研发基地,主要从事太阳能聚光热发电镜场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据公司董秘介绍,该研发基地占地240.8亩,建设面积17万平方米,已投资5亿元,分别从德国、美国等国家引进国际一流生产设备,是国内首条具备国际先进技术和生产水平的太阳能聚光热发电反射镜生产线。目前项目已完成整条生产线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已于2013年6月份实现新产品下线,为推进光热发电关键设备国产化的步伐,以及国内光热市场的启动做好了技术储备和项目示范。
探索多能互补
2013年以来,国家提出太阳能发电战略逐渐向分布式发电倾斜,而大型地面电站传统思路则面临推进越来越难,目前遍布在西部的众多大型地面电站正遭遇并网难而闲置。
目前,从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以及国家电网允许各种分布式能源并网的承诺可以看出,多种能源形式互补已经成为国内分布式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也让专注而敏锐的中海阳寻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在不断扩大光伏电站商业化应用的基础上,同步将光热发电与页岩气(天然气)等联合循环发电,形成了一条能源供给新的产业链条,这也与中海阳所追求成为“大能源”集团的目标不谋而合。
据公司董秘介绍,光热发电与页岩气的多能互补这一概念并非中海阳的突发奇想,也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可行性调研,是广泛与中科院“973”项目组相关专家多次交流、认证后才提出的概念。
“目前,在全球太阳能光热发电领域,已经有一部分电站实现了与天然气联合循环应用;而页岩气在美国也已成为主导能源,快速占据了近1/3的能源市场份额,显示出这两种能源结合的广阔前景。我们判断,页岩气与光热发电的联合循环三年后会逐步产业化。”公司董秘说。
一位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如果将页岩气与光热发电结合起来,则既可降低投资成本,解决节能、环保和新能源利用与输送问题,同时能把能源新品种页岩气的利用得以充分发挥。
中海阳董事长薛黎明此前曾对记者表示,据公司预测,光热发电与页岩气联合循环在技术上与理论上都可行,具体实施仍需要2-3年的时间,到2016年,基本可以实现大规模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