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行业洗牌完毕 有竞争力的不足10家

2013-11-29 10:58:37 太阳能发电网
多晶硅行业的拐点来得比业界预计的还要早。 随着11月份国内多数光伏企业的三季报发布,中国的多晶硅行业反转趋势已经愈加明显。其中,保利协鑫当季售出多晶硅约4018吨,同比(较上年同期)增长511.6%;大全新能源当季净营收额同比增长40%,至2

 

  各有生存之道

  中国的多晶硅行业大洗牌的背后,是此前的大干快上,遍地开花。而引导企业纷纷投入多晶硅的,则是过山车般的市场行情,其中关键的一年是2007年,受到当时下游光伏企业产能扩张的拉动,多晶硅价格一度从每公斤几十美元一路飙涨到400多美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时的基本商业逻辑便是“拥硅为王”,谁能取得多晶硅料,谁便能在组件供不应求的市场上取得先机。受此刺激,此后一两年间,开工建设的多晶硅企业多达三四十家。

   不料风云突变,2008年还未结束,受下游光伏企业不景气影响,多晶硅料又重新跌回每公斤四五十美元的水平。当时跟风的众多多晶硅企业由于缺乏成本竞争力,大部分在随后的几年便宣告退出。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2012年的英利绿色能源。当年3月,其宣布已减值多晶硅生产公司“六九硅业”近23亿元。英利表示,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六九硅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可能低于原先预期的水平。如果生产成本不具备优势,则继续生产只能导致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

   不过事实证明,英利当时减值的举动也属明智。有光伏人士分析称,“企业没有必要垂直一体化,理论上来说是专业化比较好一点。”减值从短期看属于利空,但是从中长期看未必是坏事。

   英利今年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得益于组件售价的回升,以及卸掉包袱后的成本下降,公司营收增长近68%,至5.96亿美元,当季净亏损从上年同期的1.62亿美元,降至3850万美元。

   目前,国内的多晶硅企业要生存下来必须有其核心竞争力,被市场所看好的大全、特变电工、保利协鑫各有所长。

   大全新能源、特变电工抓住的是低电价,对于多晶硅这样的高能耗产业而言,用电成本占据了总成本的30%~50%,因此寻找低电价地区,便成了多晶硅产业突围的关键。这两家企业都把目光转向了西部,在新疆建设了多晶硅生产线。一位光伏业内人士预计,在低电价情况下,“特变电工的成本是12美元/公斤,大全新能源是14美元/公斤。”

  保利协鑫作为中国多晶硅企业的龙头,虽然在电价上不占便宜,但拥有规模优势,产能达到了6.5万吨/年,同时技术成熟,目前的多晶硅生产成本约为17美元/公斤。



作者:李跃群 杨漾 来源: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admin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