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金太阳”

2013-10-10 10:07:11 太阳能发电网
如果没有意外,曾被当做是消化光伏产能过剩措施之一的金太阳工程,将在年内正式结束。为了接替这一措施,探索更为市场化支持光伏业发展的手段,近几个月来,相关政策频出,尤其是明确的电价补贴引来了业界一片欢呼,企业们更是快马加鞭赶项目,向下游进军。然而,“热闹属于别人的”,之前饱受诟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的光伏产业却起步较晚,大概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光伏发电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太阳电池及组件产量逐年稳步增加,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光伏产业才进入了蓬勃发展期。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累计安装总容量才仅有140兆瓦。而在2009年金太阳工程展开后,共审批通过6批金太阳工程项目,9000多个项目入榜,经记者计算,总规模高达6300兆瓦。可见,金太阳用仅5-6年完成的光伏规划建设规模是中国之前近半个世纪完成规模的45倍。

  值得注意的是, 2009年金太阳工程开建以来,其审批通过的项目总量在不断增加,从2009年的642兆瓦,迅速跃升至2012年两批总和4539兆瓦。据业内人士介绍,这几年,虽然总量在攀升,但补贴额度却是在逐年下降,而这也正反映出中国光伏产业成本在逐年降低,即便如此,补贴额度还是都能达到项目总投资的50%,使企业能获得收益。

  不可否认,金太阳工程虽然让部分企业钻了空子获益颇多,同时也确实让中国光伏产业在全国推广开来。经总结,这四年审批通过的金太阳项目遍布全国各省市。很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大众认识了“光伏为何物”。

  然而,日前记者走访了北京多个金太阳名义下的光伏工程后了解到,多个项目甚至已经成了“荒废工程”。据一位“金太阳受益者”工厂负责人介绍,其在2010年装上光伏电站后,至今还未接入自家使用,“因为工厂所需功率过大,担心光伏发电不稳定,现在基本都还用的是电网的电”。而这其实也正反映出了金太阳的另一个问题,像北京这样的城市,电网供电顺畅,加之光源不足、用电量大等,并不适合推广金太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广袤的西部边疆,把金太阳当成香饽饽,那里的人们甚至表示,即便没有补贴款,自己出钱也要把金太阳保住。

  今年8月,记者来到位于青海省久治县索呼日麻乡、白玉乡境内的年保玉则,所在地海拔高,行走在空旷静朗的大山之间,并不容易见到高高架起的电线,在那里生活的游牧民基本都是用光伏发电。“我们这边,外电送不进来,只能自发自用电。高原上,虽然没有电网,但是光照足。所以,金太阳来到我们这,特别受欢迎。他基本能够满足我们的日常生活用电,而且,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手机的基站等,都是用光伏提供电力。”一位牧民如此向记者讲述了一番其对光伏的热爱。

  “在财务承担方面,一个光伏大概需要3000多元的成本,政府会给1000多元,地方政府基本会包揽了余下的建设成本。牧民们可以免费用到电。”这样的好事自然赢得了不少口碑,甚至在西藏等一些光源丰富的边疆地区,流传着这样一段话:“每一户牧民的牦牛背上,都有一座小型的太阳能电站。每一个姑娘出嫁,都以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炉灶、家用太阳能电机组‘三大件’为嫁妆而自豪。”



作者:马骏昊 来源:北京商报 责任编辑:admin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