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光伏争端友好协议的达成,使得中国也包括我省光伏企业在一定限度内保有欧盟市场,为企业布局国内市场、开拓新兴国外市场、产品升级换代乃至全行业的整合赢得一线机会。”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处机电科科长丁寿滨说,从盈利空间上看,中欧达成的承诺价格为0.57欧元/瓦,而目前我国平均出口欧盟价格为0.43欧元/瓦到0.45欧/瓦,也就意味着我省光伏企业将享有较原来更大的利润空间。当然,这要建立在企业能够保住欧盟市场的前提下。
记者查看了94家“幸存”企业名单,里边并没有青岛光伏企业的名字,均是力诺光伏这样的大企业,且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对欧洲出口,原本就是大型企业占主导。70亿瓦的配额限制意味着欧盟订单将更集中到有限的大企业手中,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配额。”青岛捷诚太阳能光伏有限公司负责人陶训圣告诉记者,“11.8%或许还可以与客户商量,共同分担,但已经麻烦重重。如果升到47.6%,那就完全没有回旋余地了,我们跟欧洲本土产品相比,将完全丧失竞争力。”
对于中小型光伏企业来说,欧洲市场正在渐行渐远,被淘汰出局也许是在劫难逃。据了解,目前,中国光伏产能约为500亿瓦,而此次承诺每年对欧盟出口不超过70亿瓦,这就意味着中国光伏企业在欧盟市场的争夺将变得异常激烈。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势必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据了解,山东洁阳新能源、德州新博光伏、旭光集团等多家企业,目前产品出口欧盟已近停滞。以出口欧盟为主的许多青岛光伏企业都在亏损经营。
突围之“路”
在丁寿滨看来,除了看到利空外,还应当看到此番双反调查的利好。
“长期以来,我国光伏产业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这次双反调查势必淘汰一些小、弱、散,对于那些有实力的大企业来说,是扩大市场份额的好时机。”丁寿滨说,目前我省出口光伏产业主要集中在东营光伏、力诺光伏、孚日光伏、皇明太阳能等有限的几家企业,占全省出口量的90%以上,产业集中度高。同时,省内有着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光热产业链,以力诺、皇明为代表的太阳能产业,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光热发展的最高水平,已经具备良好的太阳能推广渠道和技术基础,这是我省发展光伏产业的先天的品牌和技术优势,“企业应当抓住时机,提升产品品质,在巩固既有市场的同时,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