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协鑫江苏中能硅业副总经理吕锦标则认为《意见》透露了两方面的信息,一个是明确产业方向将是推动应用市场,另一个就是国家要推动光伏制造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特别是《意见》提出了对整个产业链的判断。
《意见》称,中国已经“形成了包括硅材料及硅片、光伏电池及组件、逆变器及控制设备的完整制造产业体系。”
“五、六年之前,光伏产业是两头在外,原料靠进口,市场在欧美,两个份额都是90%以上,现在中国确实从原料到应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确切的说,中国基本完成了自主工艺的全产业链,举例来说,硅原料方面,标志性的就是2011年中国的产量突破了8万多吨,相当于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中国成为原料生产的全球第一大国,像美国,德国或其他欧洲国家也只有5-6万吨的水平。”吕锦标表示。
另外,《意见》中出现最为频繁的词之一是“产能过剩”,比如,《意见》提出了“抑制光伏产能盲目扩张”和“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产业淘汰和洗牌方式。其中,提出将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项目,具体的,对新上光伏制造项目,要求满足单晶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低于20%、多晶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低于18%、薄膜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低于12%,多晶硅生产综合电耗不高于100千瓦时/千克等具体的指标。
“《意见》非常明确的对国内的光伏发展进行了排序,先是开拓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然后是有序推进光伏电站建设,最后是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这也就是明确了35吉瓦主要在国内开拓,而开拓,就要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克服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调整,一个是依靠技术进步,设立新的门槛。”孟宪淦表示,“比如对电池及组件转换效率的要求,看似高实则不高,现在国外都达到了该水平,中国光伏产业要想发展,企业必须进入依靠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这样才有竞争力,所以中国光伏企业要优胜劣汰,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完成,而不是靠牺牲利润压价来实现。”
对此,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仇展炜也对记者表示,《意见》将新建项目的进行了指标的具体化,说明了国家的态度,就是以后不允许盲目乱上项目,而是要建设技术先进的光伏制造项目。
但吕锦标认为,从光伏产业上游原料的角度看,其跟下游应用和电池制造环节都不太一样,原料方面中国还总体产能不足,结构性产能过剩,“其实总量一直不够,还依赖进口,光伏产业总体还是缺料的,今年上半年,国内的光伏组件消耗了7万吨硅原料,但来自国内的硅料只有不到3万吨,有4万吨需要进口。”
吕锦标对此建议称,“多晶硅是光伏产业的基础,没有原料就要进口,就要受制于人,所以要维护公平的贸易秩序,不能乱打价格战。”
谈到兼并重组,吕锦标表示,相对组件和电池企业,多晶硅生产企业的兼并重组很难成行。“小的生产线企业,它活不下去,是有原因的,技术水平太落后,工艺不完善,投资也高,像2006年-2008年,这几年投资明显过大,1000吨产能的一条多晶硅生产线投资超过10个亿,现在1万吨产能的生产线才十几个亿,白送或倒贴钱也不能接,因为运行成本太高,不适合兼并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