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瑞盘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际介绍,与国外所称“秃鹫”基金有所区别,火凤凰基金意取“浴火重生”,将更注重企业的重整与再生。马际认为,企业的困境好比病人需要看门诊,但当困境累积起来,企业成为困境企业,就需要进入重症监护。瑞盘投资将作为困境企业的重整顾问,介入企业重整,在手术过程中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并在企业需要输血时成为企业的资金引导人。
和一众围猎IPO的PE不同,重整基金过去一直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但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以及部分行业受到国际市场低迷的拖累,陷入困境的企业越来越多,而光伏行业的整体困境,更是给了专注于企业重整的投资人大显身手的机会。
在马际看来,投资困境企业有很高的门槛,投资方需要很强的“团队作战”能力。他表示,对困境企业投资,需要认定困境企业的投资价值,挑选出值得拯救的企业;测算重整的成本,筛选成本可控的企业;对重整以后的价值进行判断,避免成为困境公司的“陪葬”。
据郑志斌介绍,困境企业重整通常有四个密不可分的步骤:首先是对困境企业实施法律框架下的破产保护,重整团队在全面尽职调查的基础上,理清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二是在重整管理人和顾问人受托接管的情况下,对困境企业业务体系和管理架构进行重组和重构,综合解决资金、人才、产业、上下游产业链衔接、社会资源配给等问题;三是对其进行“输血”和“补给”,困境投资引导人投入资金,同时邀请合适的财务投资人和战略投资人加盟,进行后续的投资;四是进行元气恢复,产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博弈地方政府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认为,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某种程度上来讲,是要改变行业的竞争结构。在他看来,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既是危,也是机。“如果把光伏产业的竞争结构做一个很好的调整,对于光伏产业来讲,下一步的整合就会有很好的机会。”
李曙光表示,内部消化产能是目前很多光伏企业调整竞争结构的一个手段。很多光伏产业转型为一站式太阳能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将触角延伸到下游,以消化过剩的产能。这也是投资光伏困境企业的投资人为光伏制造企业解决过剩产能设计的一个脱困路径,由投资人提供资金,让光伏企业整合下游资源。
不过,据业内人士介绍,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利用光伏企业开拓下游的需求来“甩包袱”,即以收购当地亏损的光伏企业作为条件,来换取光伏电站的批文。
在光伏行业景气度每况愈下的近两年,已有多家A股公司在无意中试水并购“模式”。记者粗略统计发现,自2011年下半年至今,多家公司从下游制造业延伸至上游电站开发的过程,都是以先收购西部某些地方光伏企业股权为依托,而后才与企业所在地政府签署电站开发协议。
一位拟投资光伏企业的基金管理人认为,如果这种模式被推广,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投资方对光伏企业的重整。他表示,地方政府希望帮助当地企业脱困,但收购方需要考虑包括规模、技术、重整效果等多重因素,一些地方政府眼中的“宝贝疙瘩”可能并不能成为被并购的标的,强制推行这种“搭售”政策,将给光伏行业整合带来障碍。
多晶硅对外“双反”初裁结果出炉 利好有限行业难言脱困
历经半年之久的漫长等待,商务部7月18日终于公布中国对产自美、韩的多晶硅“双反”的初裁决定。初裁决定以征收保证金形式对来自美国和韩国的太阳能级多晶硅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
对于这一初裁结果,业内一位资深券商分析师对记者解读道,11家主要进口多晶硅厂商被征收最高达57%的保证金率,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低价进口多晶硅对国内多晶硅市场的冲击。但另一方面,这一初裁决定离此前市场预期的力度差距不少,随着“双反”预期的解除,此前因此利好效应而有所企稳的国内多晶硅价格,在产能严重过剩这一深层矛盾并未缓解的背景下,将可能再次进入下行通道,多晶硅行业下半年仍可能难言脱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