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指标“大放水”背后,项目收益成企业创新能力“试金石”

张广明 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编辑:wutongyufg 光伏指标光伏企业光伏行业
未来的政策着力点以及补贴资金的力度将向上述这些领域倾斜,而那些仅仅是常规的光伏项目,则可能会面临项目规模以及补贴的双收缩;对于现有光伏企业的未来而言,要想获得高收益,对政策的把握能力以及跟随能力将是关键

  记者:张广明
  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受新近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105GW目标的影响,各界由此对接下来几年光伏行业能否维持近几年的高速发展产生了一丝疑虑。
  
  不过,就最近官方传递出的信息来看,这一担心或许是多余的。
  
  这也意味着,对于光伏行业而言,项目规模和指标,可能将逐渐成为一个不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根据国家能源局新下发的《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今年将积极推进光伏、光热发电项目建设,年内计划安排新开工建设规模2000万千瓦,新增装机规模1800万千瓦。有序推进部分地区项目前期工作,项目规模2000万千瓦。
  
  此外,在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微电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也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提法,对微电网内部的分布式电源纳入当年的建设规模指标,可执行现有分布式能源发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补贴政策。
  
  换句直白的话说,即便一个企业的光伏项目不能纳入正常的光伏年度发展指标,但可以借助类似微电网这样受支持的项目,得以同样实现获得电价补贴的目的。
  
  也就是说,出于缩减电价补贴以及解决调峰、限电等问题,未来的政策着力点以及补贴资金的力度将向上述这些领域倾斜,而那些仅仅是常规的光伏项目,则可能会面临项目规模以及补贴的双收缩。
  
  因此,对于现有光伏企业的未来而言,要想获得高收益,对政策的把握能力以及跟随能力将是关键。其实,现实问题早已经摆在那里,在一个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偏弱的行业,如果不靠政策的引领去解决这些问题,可能到最后大家都没得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