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户用光伏】之六:市场准入的逻辑——“皮包公司”一定是低劣的代名词吗?

吴军杰 来源:太阳能发电网 编辑:admin 光伏发电户用市场准入
以制度规范市场的初衷无疑该当肯定,但与此同时也需要引起充分警惕的是,千万别让制度沦落为地方保护主义的工具

而在这些市场准入或黑名单制度中,不少都以企业注册资金、办公场所规模、人员规模、资质等作为准入门槛,也有的对项目选址、设计以及产品质量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还有的甚至对项目出资方式和商务合作模式都进行了明确规定。
其间考量不可谓不细致,也不可谓不全面、周到。
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姑且不论这些制度是否给企业带来了新增成本,仅仅是这些细致如斯的制度的执行,恐怕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退一步讲,即使这些制度能够切实执行到位,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在地方保护主义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又如何保证这些制度不会成为新的地方保护主义工具?
好的制度的意义,在于奖优罚劣、促进公平和先进,这是常识。
如果以此标准来看,一些户用光伏市场的准入条款,确实值得商榷。
比如对企业规模的要求,实际上就预设了一个看似很有道理的前提,那就是只有光伏专业人士和规模型光伏企业才能保证户用光伏的品质。
那些质疑“卖服装的小姑娘”能否保证光伏质量和用户利益的背后,显然正是这样的逻辑。
以此逻辑而论,那么眼下光伏行业的诸多大佬及其企业,似乎都不太适合做户用光伏了。理由很简单,谁让你入行以前不是光伏专业人士?谁让你的企业创办之初规模很小?
而针对项目出资方式和商务合作模式的规定,则就更为荒谬了。既然是一门市场化的生意,买卖双方如何出资、如何合作、如何分钱,有你地方部门几毛钱关系?你管人家怎么出资、怎么合作呢?
在信用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市场管理改革的大方向,本就是要进一步放宽注册资金、资质管理等束缚企业创新发展的过时规定,此时还以规模、注册资金等来设置市场准入,显然已不合时宜。
不可否认,规模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企业实力,但实力却并不等于守法和自律。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低进入门槛的确是户用光伏市场“劣币驱逐良币”乱象泛滥的原因之一,但却并不等于进入者因此都是“低劣”之辈。
事实上,对于户用光伏这个广阔市场的开拓而言,仅仅依靠规模型企业的力量显然远远不够,也只有更多的类似“卖服装的小姑娘”这样的小生意人或创业者的积极参与,才能调动起更广泛的市场积极性,光伏应用的广泛普及也才更有可能。
与地面市场不同,户用市场显然不是一个仅靠业内人“自娱自乐”就能玩得开的市场。


标准乱象——谁是谁的标准?
在规范市场发展的思路中,许多人想到的另一个办法是制定标准。的确,这也是应该引起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年底,全国户用光伏装机已超过50万户。
而市场分析人士则预估,2018年国内户用光伏装机将超过100万户。 
在市场参与者方面,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的数据来看,目前全国户用光伏开发商也已超过1万家。 
显然,面对这样一个成长快速且参与企业众多的市场,如果没有完善的标准和制度予以规范,其混乱程度可想而知。 
于是,包括一些专业机构、行业组织、企业联盟等,都纷纷提出要制定户用光伏发电标准,其间主张和意见,可谓五花八门、喧闹纷呈。
一时间,户用市场是“管理”乱象未平、“标准”乱象又起。
而据标准专家介绍,虽然标准化法赋予了企业联盟等机构编制标准的权利,但从一些连法人资质都不具备的松散组织也号称要制定标准的情形来看,这一领域似乎也没有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那么,究竟谁才有资格制定标准?或者说,什么是标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