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崛起引韩企恐慌 借口专利争议打压对手太拙劣

张奎 吴昊 来源:能源发展与政策 编辑:jianping 能源技术隆基股份太阳能
中国光伏产业出海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长达6年之久的“双反”刚刚告一段落,近期掀起的一场“专利侵权案”,让2019年成为中国光伏海外市场又一个不太平静的年份。当地时间3月5日,HanwhaQCELLSCo.Ltd.(简称“韩华新能源”)宣布,其美国子公司、德国子公司已分别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简称“ITC”

中国光伏产业出海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长达6年之久的“双反”刚刚告一段落,近期掀起的一场“专利侵权案”,让2019年成为中国光伏海外市场又一个不太平静的年份。


当地时间3月5日,HanwhaQCELLSCo.Ltd.(简称“韩华新能源”)宣布,其美国子公司、德国子公司已分别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简称“ITC”)、美国特拉华州地方法院,以及德国杜塞尔多夫地区法院提出诉讼,指控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晶科能源”)、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基股份”)以及欧洲的RecGroup对其存在专利侵权行为。3月13日,韩华新能源以同样理由在澳大利亚起诉晶科能源、隆基股份侵犯专利权。


业内人士认为,韩华新能源的这一系列举动蓄谋已久,中国光伏界应当高度重视,携手应对。


起底“侵权案”:韩华专利诉讼背后


韩华新能源称,上述三家公司在各自的电池产品中非法使用了其专利钝化技术,侵犯了其德国专利“EP2220689”及美国专利第9893215号。这项技术对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性能起到重要作用。该公司首要任务是彻底分析竞争对手使用的技术,评估竞争对手专利是否涵盖该专利。


面对韩华新能源的突然指控,晶科能源和隆基股份迅速发表声明:不存在侵权行为,并向业界宣示公司一向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也极其重视保护自有知识产权。


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酵,关于该专利的争议也逐渐浮出水面。业内人士指出,钝化是一直就存在的技术,其基本原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了,但实际应用到产业中是2010年前后的事,此后大家在技术方案和优化方案上做了一些特殊的调整,而对于不同的钝化方式、钝化工艺,专利的认定就存在不确定性。


事实上,早在2015年,韩华新能源持有的PERC专利在欧洲被发起“专利无效”,但是因为该专利的共同权利人Solarworld申请破产程序导致无效程序暂停。日前,韩华新能源以PERC专利为理由发难,就是利用了这个法律漏洞。


此外,瑞士太阳能设备制造商梅耶博格(MeyerBurger)表示,隆基股份采用的PECVD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替代技术,根本不在韩华新能源的专利侵权索赔范围之内,这也让韩华新能源对隆基股份的专利索赔更加难以自圆其说。


从韩华的主张看,提出这一专利申诉出于保持竞争优势。2018年,自光伏“531”新政后,以晶科能源、隆基股份为代表的中国光伏企业进一步加大了海外市场扩张力度,2019年全球市场争夺的压力进一步提升。韩华新能源2018年出货量为5.6GW,其中海外市场出货4.2GW,比重达到85.7%。作为一家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韩国光伏企业,韩华新能源首先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光伏企业的竞争压力。

图1 韩华以专利侵权为由用337调查阻挠中国光伏企业海外发展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新增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10.6GW,美国公司FirstSolar是最大的供应商,韩华新能源位列第二,排名第三的是晶科能源,隆基股份则是在美增长最快的供应商。


对于韩华来说,上有FirstSolar泰山压顶,下有晶科和隆基对美市场的侵蚀,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加之近期韩华新能源在美国佐治亚州道尔顿的1.7GW组件制造厂投产,该公司的运营压力更大了。


记者了解到,韩华新能源2018年第二季度净亏损4130万美元,第三季度净亏损为1.646亿美元。“此番韩华新能源发起的‘专利侵权案’,与海外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不无关系。”业内人士指出。


艰辛“创业史”:领先技术来之不易


中国光伏企业海外市场份额占比的提高,让昔日的“巨头”越来越感到头疼和不安,然而,中国光伏行业二十年间从“跟跑”走向“领跑”,却是一段艰辛的创业史。中国光伏行业“笑傲全球”,是多年来政策大力扶持、企业持续投入、技术研发变革的结果。

图2 2009—2018年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及占世界新增的比重


在发展初期,我国光伏行业存在“两头在外”的问题,即原材料和市场都依赖国外。其中,关键性的原材料是“高纯度多晶硅”,经过近十年的艰辛探索,通威集团、协鑫集团、亚洲硅业、特变电工等光伏企业依托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在技术上攻克了提纯多晶硅的难关,并且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最终才解决了多晶硅多年依赖国外进口的问题。


在我国光伏企业的不断努力下,国内标杆企业光伏组件生产成本由2012年的74美分/W一路下降至2018年的21美分/W。2019年,随着我国一般工商业电价再降低10%以及减税措施的落实,光伏组件的成本还会降低。与此同时,美国公司在本土制造的光伏组件,成本接近中国的两倍。


从1999年英利集团承接国家第一个年产3MW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开始,中国光伏企业用20年的努力,破除重重障碍,攻克多个难关,在国际上赢得了“质优、价低、服务好”的声誉。

图3 2012~2018年我国历年光伏出口总额(亿美元)


2018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超过25GW,同比增长超过3.3%;硅片产量超过100GW(109.2GW),同比增长19.1%;电池片产量87.2GW,同比增长21.1%;组件产量约85.7GW,同比增长14.3%。与此相对应,我国光伏产品2018年出口总额达161.1亿美元,同比增长10.9%,是2012年以来最高水平。晶科与隆基是中国光伏产业的典型代表。晶科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出货量第一的光伏组件供应商,2018年出货更是超过11GW。隆基则是全球最大的单晶产品供应商,旗下单晶硅片与单晶组件无论产能规模与出货都位列全球第一位。


共赴“出海路”:应对风险须抱团


中国光伏产业的快速成长和技术进步来之不易,而竞争对手借“专利索赔”对中国企业发难,值得业界高度警惕。“欧美客户在购买被诉企业产品时会有疑虑,被诉企业无法保证诉讼结果,这就意味着客户可能需要承担连带责任,面临韩华新能源的索赔风险。”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无论诉讼结果胜负,韩华新能源的市场策略胜利了。


据记者了解,PERC技术涉及中国光伏企业的产能很大,可以看作是在原有单、多晶普通光伏电池生产线基础上的技术升级,它可以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生产设备,是组件企业和光伏投资者的最佳选择。总体来看,PERC技术是目前最成熟、产业化程度最高的高效技术。截至2018年底,中国国内前十家厂商(韩华新能源在华生产除外)的PERC产能已超过26GW。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调查最终采用了普遍排除令,将会不区分来源地,禁止这一类产品进入美国;同时不仅针对申请书所列产品,而且涉及所有符合产品描述的产品,波及整类PERC产品。中国光伏龙头企业如天合、晶澳、阿特斯、东方日升等均不能幸免,最严重情况下,将会波及到中国整个光伏产业,甚至中国在国外投资的产能。


事实上,国外对于中国光伏行业的打压由来已久。从2010年的“双反”开始,到201、301调查,中国光伏企业在向海外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贸易摩擦的风吹雨打。随着国际市场全球竞争的加剧,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此类事件还会接连出现,从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出发,国内企业须联合起来打赢这场战斗。积极应诉,联合作战,既能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分担应诉费用,又能降低应诉风险,提高胜诉可能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