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到2030年光伏装机400万千瓦

来源:六盘水市发改委 编辑:admin 六盘水 光伏 装机
3月20日,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六盘水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积极推进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发展并举,推动盘州、水城等一批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打造六盘水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在产业园区厂房、物流中心、学校、医院、居民建筑等可利用建筑屋顶
(九)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坚持系统观念,实施重大生态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升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和质量,强化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固碳作用,增强地质碳汇活力。

1.强化生态碳汇功能

科学评估生态碳汇潜力。开展森林、灌丛、草地、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调查和碳汇评估,准确量化全市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及潜力。建立涵盖典型森林、灌丛、草地、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碳库动态的长期监测网络。科学预测评估全市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及其演变趋势,估算2030年、2060年全市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

持续巩固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稳定现有森林、草地、湿地、土壤等的固碳功能。加强林业草原资源分类保护,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林草防灾减灾预警监测体系。完善草地、湿地的保护与管理制度体系。围绕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配合申报实施南北盘江生态保护带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工程,筑牢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发展改革委〕

稳步提升生态碳汇增量。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大力推进退化林修复、低产林改造、森林抚育和林下经济发展,推广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持续提升森林质量并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加强草地生态保护,开展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和围栏封育等措施,提高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整体推进湿地保护和修复,减少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并提升固碳能力。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建立猕猴桃、刺梨、茶等特色作物的标准化种植管护与增汇基地,提升生态农业碳汇。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2%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2050万立方米以上;到2030年,全市森林覆盖维持在62%以上,森林碳汇功能稳步增强;湿地面积稳定在12.26万亩以上,湿地保护率达到60%以上。〔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

结合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部署,推动长江、珠江流域青山工程;开展重点区域矿山复绿、退化植被与土壤修复,在南北盘江生态保护带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示范小流域。积极开发碳汇项目,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实现“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

2.增强地质碳汇活力

科学评估地质碳汇潜力。组织有资质单位科学划分市域地质与环境类型,研究六盘水当前区域地质碳汇潜力,摸索全市地质碳汇潜力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探索不同措施对地质碳汇的可能影响。〔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提升地质碳汇能力。大力发展岩溶增汇技术,提高碳酸盐岩溶蚀速率、促进无机碳向有机碳的转化,增加更趋于稳定的岩溶土壤碳库。研发完善增强玄武岩风化和人工硅酸盐矿物材料(脱硫石膏、炉渣、钢渣、矿渣、建筑垃圾等)风化新技术,增强地质过程净碳汇能力;实施地质固碳增汇工程技术与生态和农业固碳增汇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协同增汇示范工程,利用人工增强地质碳汇技术,结合增加森林覆盖、植被正向演替、土壤改良等生态系统结构调整和生态农业措施,提高岩石矿物风化溶蚀能力,实现地质—生态—农业综合碳汇能力提升。〔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石漠化治理固碳增汇。提升石漠化治理措施的系统性与集成性,探索“立地+需求”的石漠化治理模式,总结推广典型案例和治理经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不同的石漠化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十)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把建设美丽六盘水转化为全市人民自觉行动。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市、特区、区等各级政府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湿地日、全国低碳日、全国节能宣传周、贵州生态日等重要时节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生态文明行为。通过新闻媒体加强双碳政策的宣传教育。每年适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生态文明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安排志愿者走进社区和乡村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各市(特区、区)建设1-2个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示范基地。〔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

2.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出行,大力发展城镇公共交通,完善乡村客运网,推进多种交通方式一站式“零换乘”无缝衔接。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大幅提升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占比,新增或更新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比例不低于80%。加快公共场所、社区和乡村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综合执法局)、市税务局〕

3.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以全市规模以上火电、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煤化工、水泥等“两高”行业企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开展能耗情况、碳排放情况自查,支持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鼓励企业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要按照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督促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生态环保社会责任。围绕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系统优化、运行管理等方面,在各重点行业分别打造2-3家能耗标杆企业。〔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

4.强化干部教育培训

创建市、特区、区各级双碳工作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立党员干部双碳工作教育培训常态化制度,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以及双碳行动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内容。每年选派领导干部参加相关培训班次学习。各地各单位要采取集中学习培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每年至少开展1次干部集中学习培训,将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各级主要领导干部每年至少参加1次集中培训学习。〔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十一)各区市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

在全市“一盘棋”工作机制下,各市(特区、区)按照统一部署,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禀赋,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因地制宜推进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科学合理制定有序达峰目标,协调联动推进碳达峰。

1. 钟山绿色新型城镇化〔牵头单位:钟山区人民政府〕

打造全省市域低碳发展示范区。着力打造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省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全省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区。煤炭、电力、钢铁、建材产业做大转优转强。打造低热值煤示范利用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废钢加工利用、富余煤气热电联产、城市供热、转炉钢渣等一体化模式。加快建设绿色氢能源基地。推进新兴产业择优发展,发展新型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应急产业、现代纺织业、特色食品加工业和以服务业为重点的数字经济。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会展、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制造业、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融合发展。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山地特色旅游业,加快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促进脱贫地区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全面提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守“生态红线”底线,加强主体功能区布局,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水生态建设工程、绿色产业建设工程等三大生态建设工程,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2. 六枝转型升级先导区〔牵头单位:六枝特区人民政府〕

打造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全力打造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先导区、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国际山地康养旅游创新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构建高质量工业新体系。重点构建以“煤—电—化”“煤—电—材”“煤—电—热”一体化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抢抓锂电新能源产业政策机遇,加快锂资源勘查开发,培育发展锂电新能源产业,打造贵州重要锂电新能源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高起点、有选择地承接纺织业、农产品加工业、新型材料、新型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仓储物流、物联网、健康医药、文化旅游产业。

大力发展高效山地现代农业。集聚发展茶叶、猕猴桃、肉牛、刺梨等产业,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围绕“旅游+”“+旅游”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牵引带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围绕生态食品加工、有机农产品开发,建成区域引领、辐射全省的生态农业发展集聚区。深入贯彻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化三岔河和北盘江流域河道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模式创新;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大力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固碳功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