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华斌的太阳能公司投资经

  从亏损到单一装机规模最大的光伏企业,中节能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阳能公司,000591.SZ)如何度过行业洗牌期,成长为行业龙头?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太阳能公司董事长曹华斌认为,上下游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以及用投资思维运营管理公司是太阳能公司快速成长的秘诀。  2016年太阳能公司实现营收43.33亿元,同

  从亏损到单一装机规模最大的光伏企业,中节能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阳能公司,000591.SZ)如何度过行业洗牌期,成长为行业龙头?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太阳能公司董事长曹华斌认为,上下游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以及用投资思维运营管理公司是太阳能公司快速成长的秘诀。
  2016年太阳能公司实现营收43.33亿元,同比增长19.37%;净利润6.53亿元,同比增长38.18%,电站总装机规模超过3.2GW。其中,太阳能发电投资毛利率高达61.24%,排在行业首位。
  2017年一季度,太阳能公司实现净利润0.75亿元,同比增长158.69%。
  虽然在规模上无法和大型企业集团化作战相比,但太阳能公司已经成长为国内单一装机规模最大的光伏企业,曹华斌表示,到今年底公司装机规模将达到4GW。
  “太阳能发电是以装机规模来出效益,装机规模越大,效益越好。我们去年的存量和增量比较多,并网的电站一季度已经发电了。其次,今年的发电形势比去年好一些,尤其是西部地区,之前出现了严重的限电,现在都在好转。”
  “另外,我们自己也在不断挖掘效率,运营质量在不断提高。” 曹华斌在分析业绩提升时表示,“经济的复苏导致用电量的增加,国家政策的引导也起了关键作用。”
  根据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1亿千瓦(110GW)以上,其中,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05亿千瓦(105GW)以上,在“十二五”基础上每年保持稳定的发展规模。从规划上不难看出,国家对太阳能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太阳能公司的战略是打造成国内光伏装机规模最大、光伏农业领域领军企业,在能源互联网、动力电池、储能、光热、充电站等相关领域综合开发利用的龙头企业。
  显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积极开展国际业务,同时大力研究和孵化新兴能源技术的太阳能公司已经准备好迎接光伏产业新一轮黄金机遇。

  上下游一体化

  大浪淘沙,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多次阵痛和行业洗牌。
  在奠定产业基础的同时,无锡尚德、赛维LDK、英利等第一代光伏企业的辉煌与落寞,也为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商业经验。
  曹华斌认为,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三轮洗牌。第一轮是以无锡尚德上市为重要标志,行业内出现了一批规模庞大的领军企业,并借势登陆资本市场;第二轮则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优胜劣汰;第三轮则是即将来临的新一轮能源革命,新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将重构世界能源结构。
  太阳能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上游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销售,下游的光伏项目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公司搭建的是一套光伏产业投资运营平台。
  “我们是从终端推向前端。”曹华斌告诉记者,“从终端来判断前端的技术、成本、可靠性以及需要的产量。”
  延伸产业链早已被国内光伏企业视为活下去的法宝。包括天合光能、阿特斯等几乎所有组件产商都将业务延伸至产业链下游,希望通过电站开发、设计、建设模式来消化上游产品,提升营业额和利润率。
  这种上下游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可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基于自身庞大的运营规模和长期的运营经验,能够获取市场真实信息,并快速从产业终端向前端进行完善。
  曹华斌举例称:“当初公司在江苏射阳投资了第一个沿海滩涂电站,项目完成后,就发现电池组件出现PID现象(Potential Induced Degradation,电位诱发衰减)。这种现象导致整片组件的发电量非常低,我们马上通过镇江的电池组件厂进行整改。技术人员做研究,并且尽快提出修改方案,及时响应更换。这就是我们和别人完全不同的操作方式。”

  技术路线之争

  论哪种技术,都要以性价比和市场选择为最终标准。
  目前,太阳能光伏技术就出现了诸多技术之争,譬如多晶硅与单晶硅之争,晶硅与薄膜之争。国内上市公司中,隆基股份(601012.SH)以生产单晶硅著称,截至2016年底,公司已形成7.5GW单晶硅片产能和5GW单晶组件产能。
  而在薄膜领域,中建材集团和汉能薄膜发电(00566.HK)则是其中的领头羊。2014年中建材收购德国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商Avancis,并投资3.2亿欧元。
  汉能集团长期押注薄膜发电。据财报显示,自2011年起,其装机事业部已经提供矽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累计超过2GW。
  薄膜太阳能转换率的记录也在不断提升。2016年,德国斯图加特的巴符州太阳能和氢能研究中心,研发的只有0.5平方厘米的太阳能电池转化率达到了22.6%。
  在曹华斌看来,不论哪种技术,都要以性价比和市场选择为最终标准。直观来看,不断提升的转化率确实能反映光伏技术的进步,但这些数据仅属于实验室,实现真正量产和运用还有不小的难度。
  以投资思维经营,采购成本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在采购过程中,用户更注重性价比(单瓦造价)。目前我们仍然以多晶硅为主,虽然单晶硅和薄膜的技术都在提升,但普遍成本较高。单晶硅的成本普遍高出5%。”曹华斌对记者表示,“如果说转化率,卫星上的太阳能板转化率能达到30%,但成本非常高,那是科学的需要。” 
0